2025年 1期 刊出日期:2025-01-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陈卫东, 熊启跃
    国际金融研究. 0(1): 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风险及其溢出效应是影响全球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对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支、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剖析,并对债务可持续特征和风险外溢渠道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政府支出大幅扩张、收入增长乏力,资产负债率畸高,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调整,国际资金购买产生的融资成本节约效应趋降。财政收支协整关系弱化、债务利息成本与GDP增速之差(“r-g”)长期大于0、国债/GDP比例快速攀升等趋势,反映出主权债务可持续性特征减弱。政府债务扩张是新冠疫情后美国消费恢复和产业链回流的重要原因,但加征关税和财政赤字货币化操作加大了美国通胀压力,财政赤字对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财政赤字扩大加剧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源动力之一;美国主权债务不断累积导致“特里芬难题”越发突出,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加快。美国高额财政赤字在对全球造成外溢冲击的过程中必将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应多措并举予以应对。
  • 刘瑶, 张明
    国际金融研究. 0(1):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常账户失衡在改善后再次出现显著分化,呈现出更多国家、地区间的非对称性。在中长期,气候政策调整将影响投入要素的可替代性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驱动资金从化石能源依赖行业向低碳行业转移,改变国内投资行为,使储蓄-投资缺口发生变动,从而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状况。通过梳理气候政策调整与全球失衡演进的特征事实,本文发现:第一,主要失衡国碳排放密度与经常账户走向密切相关;第二,单边征收碳税将导致区域内失衡路径分化;第三,绿色补贴政策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演进的影响较为有限。此外,本文发现危机后各国失衡路径分化与各国气候政策调整的非同步性有关。同地区或同类型的经济体应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安排应对气候转型,减轻气候政策频繁调整对外部失衡的外溢效应。
  • 环球金融
  • 王晏如, 汪雨佳, 方意
    国际金融研究. 0(1): 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状态空间设定的混频模型和LASSO-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方法,构建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国债)两部门关联网络,测算宏观-金融风险关联性,并识别中国输入性风险的影响渠道。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国家间宏观经济、金融部门的跨国关联性明显上升,中国宏观经济部门成为区域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风险溢出以同部门跨国风险溢出为主,国家间金融部门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超过宏观经济部门间的关联程度。第三,国家间风险较小的溢出关系应为宏观经济对金融部门的净溢出,且围绕0上下波动。此时,宏观经济基本面各要素的共振能够充分展现在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上。当国际贸易体系发生扰动时,宏观经济对金融部门的净溢出上升;当全球投资者持恐慌情绪时,金融部门对宏观经济的净溢出骤升。
  • 胡利琴, 石宛青, 王艺
    国际金融研究. 0(1): 4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为我国经济带来严峻的外部挑战,金融业的开放使得外部冲击更易传导至国内金融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研究外部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对增强我国经济韧性、推进金融开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带有外生变量的面板条件同质性向量自回归(PCHVARX)模型,探究金融开放不同阶段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机制。结果表明:外部冲击中全球需求冲击占主导,且金融开放度越高,影响越强。内部冲击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金融开放的推进,外部冲击相对重要性增加。异质性分析显示,正常时期金融开放有助于缓解国内金融市场风险,而在全球重大事件发生时,金融开放会强化内部金融风险,增强外部冲击影响;低贸易依赖度和高制度质量水平的经济体受外部冲击较小,金融开放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因此,为增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提高宏观经济韧性,我国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降低外需依赖,在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内循环创造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
  • 金融机构研究
  • 赵江山, 佟孟华, 徐然, 李慧
    国际金融研究. 0(1): 5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科技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流动性囤积现象的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使用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探究了金融科技如何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行为。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有效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流动性囤积的加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不仅能通过改善和提高银行风险管理和信用评估能力促进信贷资产投放,弱化其预防避险动机;还有利于提高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和资产配置效率,减少流动资产持有,进而弱化其投机获利动机。金融科技的缓解作用在资本充足率较低、流动性比率较高、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中影响效果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于梗阻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流动性囤积现象具有显著的“疏通效应”。
  • 金融市场
  • 李婧, 李佳颖, 姜雪晴
    国际金融研究. 0(1): 6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香港和内地人民币市场类似连通器,连通方式变化直接影响两地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本文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构建CNY和CNH的套利套汇模型,引入交易成本、市场预期和央行外汇干预三种因素,探索两个汇率的联动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两地汇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两个市场的动态相关性较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成为两个市场均衡的重要变量,当“有管理”成分越高,离岸市场越关注在岸市场,在岸市场的影响力越大;当两地市场化水平都提高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溢出效应更大。未来需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汇率对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同时促进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多元合作,扎实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姜婷婷
    国际金融研究. 0(1):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回顾张延年的国际票据业务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并将之与我国《票据法》规制相结合,研究发现张延年对于票据法律问题的剖析颇具前瞻性。通过回顾张延年的票据法思想,结合票据流通的国际规则,本文探讨了票据流转效率与市场交易安全在现今《票据法》立法理念中的重要性与优先性,提出《票据法》应当进一步去公法化、强化私法理念、区别于民法而回归更为灵活的商法范畴,以实现对于商事交易的保护。基于研究分析,本文提出,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票据法》应如何为科技发展预留空间,引领票据更加电子化、便捷化、效率化,进而助力优质生产要素流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 公司金融
  • 李向前, 朱晓满, 王伊攀
    国际金融研究. 0(1):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经验证据,探讨制度型开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有效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对企业底层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两种类型的转型影响更为显著。机制上,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过扩大市场机会、优化数字环境及推进资金开源节流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研究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非国有、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处于东部地区和交流成本低的企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为政府借助制度型开放重塑数字经济新格局提供微观证据,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红利,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