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3期 刊出日期:2023-03-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朱民, 巩冰
    国际金融研究. 0(3):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将新冠疫情后全球高通胀做实。截至2022年年底,通胀仍高企,并呈现出驱动因素复杂化、跨经济体间通胀结构差异化等特征。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寄希望于通过激进的、步调一致的加息遏制通胀。但本文认为:新冠疫情后央行面临的局面已发生质的改变,它们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在保增长、控通胀、防债务危机三个维度上进行权衡,这将大幅限制其加息空间,也将使其通过加息抑制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央行货币政策进退维谷。从中长期来看,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博弈、碳中和与绿色转型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生产率增速下降趋势延续等因素将增加全球供给扰动风险,使总需求难以大幅收缩,加之总供给持续扩张,导致全球通胀高位运行成为新常态。面对全球通胀高企,经济陷入以滞胀为核心特征的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格局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快“双循环”与国内大市场建设,保障能源与供应链安全,增加绿色投资,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 安蕾, 戴金平, 徐伟
    国际金融研究. 0(3): 1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两期开放经济模型,本文得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联动性的结论,并利用1997—2020年53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基于逆倾向得分回归检验了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并降低资产价格联动性,在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外汇储备更多的经济体,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更好。此外,使用包含强度信息的LTV工具的估算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在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减轻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参考。
  • 卜林, 赵轶薇, 周莹莹
    国际金融研究. 0(3):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省级营业机构的业务数据,探究使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否能够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通过何种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显著提高出口竞争力,且对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通过检验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竞争力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通过构造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发现:出口信用保险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发挥间接促进所在地区出口竞争力增长的链式中介效应。出口信用保险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机制存在地区差异,出口信用保险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出口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出口竞争力。出口信用保险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出口竞争力的机制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出科技赋能保险现象。
  • 环球金融
  • 黄新飞, 廉胜南, 蔡睿思
    国际金融研究. 0(3): 3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流入激增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全球32个国家2268家金融机构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入激增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入激增显著提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且短期股权资本和银行资本流入激增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渠道。微观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提高了资本流入激增时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调控资本流入激增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地,本文揭示了资本流入激增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个中间传递渠道——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本文的基础回归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从“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为抑制外部输入型金融风险提供了政策参考。
  • 金融机构研究
  • 郑录军, 韩庆潇, 王兆旭
    国际金融研究. 0(3): 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探讨政策考核压力下大银行小微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本文从金融科技赋能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了大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经营目标与政策目标由矛盾冲突转为缓和相容的内在机理,并对金融科技的作用效果以及小微信贷业务快速增长的宏观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考虑金融科技作用前后,最优小微信贷规模偏差由负转正,说明在金融科技赋能下,大银行最优经营目标与政策目标之间由冲突变为相容。对金融科技作用机理的检验表明,创造效应、普惠效应、成本效应和风控效应均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地区小微信贷增长的宏观作用来看,政策驱动带来的小微信贷规模增速加快,不仅有助于金融回归本源,而且扩大了金融服务边界,从而优化了地方金融资源配置。本文揭示出金融科技赋能大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的机理和效果,为解释信贷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 金融市场
  • 徐扬, 汤珂, 谢丹夏
    国际金融研究. 0(3): 6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经典货币锚模型中引入时间趋势项,从汇率联动视角度量全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一,2005—2015年人民币与全球货币间联动关系无显著变化,人民币的计价职能尚未显现。第二,以2015年“8·11”汇改为起始点,随着人民币汇率报价机制逐步市场化,人民币与各国货币的联动程度随时间显著增强。第三,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以后,各国货币与人民币出现脱钩趋势,其中,与我国贸易顺差越大的国家,其货币与人民币联动水平下降越显著。从地域角度来看,人民币与中南美洲货币联动水平最高,与非洲各国货币联动水平增速最快。此外,本文还发现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货币发行国的汇率制度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地理位置邻近已不是现阶段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原因。
  • 公司金融
  • 谷浩然, 杨胜刚, 成程, 李倩雯
    国际金融研究. 0(3): 7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与“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双重政策背景下,本文实证检验了上市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上市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第二,降低融资约束、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促进企业国际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机制;第三,通过引入商务部供应链创新试点企业进行三重差分分析,本文发现试点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国际化水平具有正向的供应链溢出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之后,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的结论依然成立。
  • 何熙琼, 任芳, 杨昌安
    国际金融研究. 0(3): 8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并购重组利润监管政策,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业绩承诺制度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结果发现:并购时有业绩补偿承诺与被并购企业金融化显著负相关;货币政策越宽松和行业竞争度越高,业绩补偿承诺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作用机制为:业绩补偿承诺主要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激励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地,金融资产特征方面,业绩补偿承诺对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波动性、短期金融资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业绩补偿承诺特征方面,有较高补偿金额、虚高承诺、双向补偿、使用现金支付的业绩承诺协议可以更大程度地抑制企业金融化。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业绩承诺制度可以改变企业信息环境和管理层逐利方式,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实现企业健康发展,说明并购重组中的利润监管政策可以产生显著的实体经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