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7期 刊出日期:2020-07-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刘元春, 林垚
    国际金融研究. 0(7):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梳理了“不可能三角”的理论发展脉络及政策实践成果,并对近期提出的“不可能三角”和“不可能二元”之争展开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基础的讨论。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受指标和样本选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三角”是否退化为“不可能二元”仍没有定论,但“不可能三角”至少对发展中国家依然有效。理论上解释“不可能二元”形成的机制包括长期利率机制、金融周期机制、跨国银行机制、风险溢价机制和外币信贷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新形势下资本账户管制、汇率制度选择等问题。
  • 严佳佳, 康志鑫
    国际金融研究. 0(7): 1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审慎政策应该采取何种规则形式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以及在实践操作中,具体规则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所赋予的量化含义是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含有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 模型,综合纳入贷款价值比、可变资本充足率、差别存款准备金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核心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变量,比较后顾型、泰勒型、前瞻型三种宏观审慎规则形式下外生冲击的社会福利效应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规则形式对金融稳定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传导路径,以及整个经济系统均衡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前瞻型宏观审慎政策规则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效果最好,泰勒型规则次之,后顾型规则最差。据此,为改进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决策和操作,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金融稳定是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单一目标选择;加强预期管理,改进统计体系以弥补信息缺口,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指标;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 李波, 朱太辉
    国际金融研究. 0(7): 25-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金融脆弱性影响着居民家庭的金融福利。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CFPS 2014) 数据,全面考察了债务杠杆、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着重检验了金融素养在缓解债务杠杆对家庭金融脆弱性不利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债务杠杆率的上升增加了家庭金融脆弱性,但是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显著缓解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家庭发生金融脆弱的概率。进一步地,金融素养对于正规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缓释效应更大,在数字金融业态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素养发挥这种缓释器效应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为理解中国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政策部门控制家庭部门债务风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启示。从短期看,需要降低债务增长速度和控制杠杆率;从长期看,还应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提高家庭金融素养。
  • 环球金融
  • 谷军健, 赵玉林
    国际金融研究. 0(7): 3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本文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全球价值链(GVC) 分工地位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球42个经济体2000—2014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偏离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了直接金融发展和间接金融发展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投资需求的偏离会降低金融发展的提升效应,这说明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依赖于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程度;金融发展对GVC地位低的国家具有较大提升效应,随着GVC地位提升,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偏离将呈现更大的抑制效应;此外,相比间接金融发展,直接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更大。
  • 张卫峰, 方显仓, 刘峻峰
    国际金融研究. 0(7):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导链条畅通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本文运用日本91家区域性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广义矩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虽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但效果非常有限,即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阻塞。究其原因,除超低利率催生抵消机制外,人口老龄化引发信贷需求萎缩也难辞其咎,即人口年龄结构与银行贷款间存在倒U型关系,意味着以降低利率、扩大基础货币供给为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会失去作用基础。本文借助反证法剖析解释日本信贷增速失衡的“贷款供给收缩观”“周期性需求波动观”和“衰退后遗症观”,进一步确认了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科学决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金融机构研究
  • 杨望, 徐慧琳, 谭小芬, 薛翔宇
    国际金融研究. 0(7): 5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重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使用DEA-Malmquist 模型测算我国145 商业银行2013—2018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 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金融科技对股份制银行和位于东部地区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显著;具有与金融科技结合程度深、业务创新能力强、决策层年轻化、跨区域经营程度高这几个特征的银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响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造成竞争加剧,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促使银行选择了风险更高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的损失,间接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促进金融科技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吴蒙, 许坤, 刘杰
    国际金融研究. 0(7): 66-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6—2018 年商业银行年度面板数据,重点研究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和稳健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与银行ROA 显著正相关,与资本充足率及Z 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从事非标债权业务虽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使得其风险承担上升,总体上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此外,通过规模和时间细分发现,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及稳健性影响存在组间差异。为了解决非标债权业务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同类型银行平均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进一步证实了相关结论。
  • 金融市场
  • 沈军, 孙禧伟, 陈泓亮
    国际金融研究. 0(7): 7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Menkhoff et al. (2012) 研究的基础上,以全球35 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为样本,考察了外汇市场波动性风险的长期及短期成分对套息交易超额收益的差异定价能力。研究发现,低利率货币组合的超额收益对波动性风险的长期成分具有显著为正的敏感度,高利率货币组合则具有显著为负的敏感度。波动性风险的长期成分具有显著为负的风险价格,波动性风险的短期成分对货币组合的超额收益不具有解释力。根据波动性风险的定价结果,本文进一步设计了能产生显著超额收益且风险较低的组合交易策略。
  • 公司金融
  • 柯艳蓉, 吴晓晖, 李玉敏
    国际金融研究. 0(7):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7—2018 年A 股上市公司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出于代理问题和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担忧,外部投资者普遍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视为一种负面信号,并据此调整交易行为,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降低,金融风险加剧。而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异质性影响。上述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本研究揭示了外部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反应,为监管部门合理规范股权质押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