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11期 刊出日期:2019-11-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孙国峰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贷款创造存款理论认为,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从信用和复式记账法的角度来分析货币创造机制。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货币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首先,本文介绍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逻辑内涵;其次,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贷款创造存款的约束,并进一步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负利率政策、逆周期调节等相关问题;最后,梳理该理论的共识、推进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龙少波, 厉克奥博, 常婧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12-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了开放条件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素模型,并着重区分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非对称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GMM模型估计各因素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NARDL模型考察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大宗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投机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比宽松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幅度更大。本文拓展了开放条件下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模型,区分了国内外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程度。这一研究为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通缩)的非对称、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并试图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供相应决策依据。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龚思铭, 张帆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24-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货币政策领域前沿的结构性分析方法进行介绍,以日本为案例构建一个简单的结构性政策分析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分析日本货币政策效果受限的可能原因。对于采用多目标、多工具货币政策框架、并处于快速改革阶段的中国来说,结构性分析方法的应用稍复杂,但并没有无法解决的技术障碍。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计量方法难以应对的维度灾难和卢卡斯批评,且对数据数量和质量也没有过高的依赖,其突出的前瞻性特征有望在中国的货币政策研究和目标简化等改革中发挥作用。
  • 王剑锋, 张超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3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有助于增强平台的内部治理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平台质量,降低金融风险。利用手工收集的P2P经营状态、特征类型和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等数据,本文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并得到如下结果:第一,与民营大股东相比,当平台拥有风投、上市公司和国资系这三个类型的大股东时,平台的问题概率会分别降低10.8%、8.8%和13.2%。注册资本每提高1%,平台出问题的概率降低2.6%,这说明在当前条件下提高平台准入门槛有助于改善平台质量,降低P2P社会风险。第二,平台经营时长越长或征信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监管部门提高准入门槛对平台质量的改善作用越小。在相关政策完善过程中,既要强调大股东信用等级与资本金等准入门槛的作用,也要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P2P行业的横截面差异与时序差异,重视经营时长与征信基础设施的监管含义。
  • 环球金融
  • 刘音露, 张平, 徐晓萍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4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征信活动发挥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进而纾解企业融资难的作用面临新境遇。本文基于全球119个国家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FGLS方法,实证研究了征信活动和信息技术进步对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征信活动促进银行信贷规模增长,且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相较于公共征信机构,私营征信机构促进信贷表现的作用更强。进一步地,信息技术进步有助于优化信贷表现,能够直接或通过促进私营征信机构对信贷表现的正向影响间接发挥作用。因此,在征信系统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私营征信机构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纾解企业融资难题。
  • 陈晓莉, 刘晓宇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55-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分层动态因子模型提取全球金融周期和中国经济周期,构建溢出模型,实证检验了全球金融周期波动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先行于中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溢出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来说,全球的房价、利率、宏观杠杆和总资本流动周期都显著影响中国经济,这种溢出效应存在明显时滞,且全球宏观杠杆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溢出效应最大。
  • 金融机构研究
  • 刘琦, 熊启跃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66-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LCR)作为全球统一的监管标准,旨在弥补原有银行监管中存在的缺陷。本文系统梳理了危机前后流动性风险的变化特点,探讨了巴塞尔Ⅲ流动性监管框架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流动性覆盖率在宏观审慎监管层面可能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与资本监管类似,流动性覆盖率要求在提升银行微观主体稳健性的同时,会带来加剧亲周期效应、流动性风险传染、行业竞争和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金融市场
  • 钟红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77-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一个重要瓶颈,即如何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提高人民币的使用。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是完善人民币环流机制,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使用比例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从国别视角(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分部门视角(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企业),对惯性效应、网络效应、币值稳定性以及金融结构因素对本币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应当加快在岸和离岸外汇市场建设,提高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市场化机制,提高各部门微观主体使用人民币开展国际金融交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 公司金融
  • 徐慧琳, 杨望, 王振山
    国际金融研究. 382(11):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7—2016年间的跨国并购为样本,构建“外部资源+内部能力”分析框架,研究基于跨国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道国创新资源集聚作为外部资源,企业吸收能力和跨文化整合能力作为内部能力,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跨国并购不仅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绝对量及变化量有积极影响,对企业创新质量也有显著积极作用。进一步发现,当并购企业属于制造业或在发达东道国并购时,并购企业所在省份的创新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企业创新提升越显著。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结论为中国企业以基于跨国并购的开放式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