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12期 刊出日期:2019-12-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及时有效地识别和监测金融风险,判断风险的演化方向,对于宏观审慎措施和危机干预措施的制定有重要意义。然而,许多常用的风险度量指标仅适用于单个市场,难以反映系统性风险。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金融市场风险联动性、传染性的显著增强,本文基于这个特征,构建了描述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压力的指数——中国 CISS。本文选取债券市场、金融部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13个子指标,用子指标间时变的相关系数矩阵作为动态权重,对市场间相关性增强且各子指标均上升到高位的情况(显示风险在市场之间的传染)赋予更高的权重,以此识别系统性压力。结果显示,中国CISS指标的峰值与历史上的金融风险事件高度吻合,且具备很好的稳健性,可以及时发挥监测金融市场压力的作用。
  • 陈幸幸, 史亚雅, 宋献中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1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探讨绿色信贷约束与商业信用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绿色信贷政策使得重污染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形成绿色信贷约束;另一方面,使得其商业信用受激增加;这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变化在具有国有产权、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更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先,绿色信贷约束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投入,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存在于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均受限的企业;其次,绿色信贷约束对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获取商业信用的重污染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得到提升。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企业环境经济政策效果研究的讨论。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吴安兵, 金春雨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STAR模型和LT-TVP-VAR模型,从非对称性和时变性两个角度,实证考察货币政策与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正向作用效果强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负向作用效果。相比正向产出冲击,负向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作用效果更强。随着货币冲击由低强度过渡到高强度,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高强度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要强于低强度产出冲击。货币政策与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在加入WTO前后,货币政策和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由减弱趋势转变为增强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产出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在经济新常态时期,货币冲击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 崔百胜, 高崧耀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3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对外贸易依存度、金融发展指数,以及工业生产指数为条件变量的PCHVAR模型,研究G20成员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与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变量及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冲击下,实际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呈现非对称与异质性。面对同等利率冲击,在上述三种条件指数较高的国家中,产出缺口均表现为负向响应,响应程度也存在差异性,但通货膨胀响应方向存在异质性;面对同等货币供应量冲击,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或工业生产指数高的国家,产出缺口呈正向响应,且通货膨胀的负向响应程度更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低或工业生产指数低的国家,产出缺口响应不显著。金融发展指数高的国家,其产出缺口的负向响应程度更大,但通货膨胀的负向响应程度较小。
  • 环球金融
  • 丁剑平, 吴洋, 鞠卓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具体形式开始表现为银行业危机、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三种,影响程度日益加剧,影响范围也逐步增加。本文通过选取世界主要的39个国家28年的数据样本,研究上述三类危机相互之间的叠加效应,以及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危机的传染效应。研究表明:银行业危机、货币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均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且货币危机的负面作用最大;在三类危机中,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的影响主要在于通过实体经济渠道传导的传染效应,并且其影响力度有显著区别,货币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既有较强的本地效应,又有显著的传染效应,并且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染;三类危机的叠加效应主要表现为负的直接效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
  • 金融机构研究
  • 何山, 彭俞超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5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96个国家和地区2003—2017年的跨国数据,本文研究了银行业杠杆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杠杆率提升在短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银行业杠杆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效应,即杠杆率下降的经济成本显著大于杠杆率上升的经济收益。而且,杠杆率变动速度越快,杠杆率变动对经济的负面作用越大。机制分析表明,银行业杠杆率变动在短期主要通过投资影响经济增长;在长期,通过银行业风险影响经济增长。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于,政府在实施杠杆率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方式和速度,避免银行杠杆率大幅波动,这将有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金融市场
  • 王茹婷, 李文奇, 黄诒蓉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6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美贸易摩擦备受各界关注,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金融市场波动率的冲击具有时代意义。本文基于HAR-RV事件拓展模型及日内跳跃Logistic模型,量化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中国沪深300指数及受加增关税影响的行业指数(农产品、通信设备、专用设备、医疗器械、铁路运输、航天装备)造成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对这些指数均会产生迅速且短暂的冲击;美国制裁公告比中国制裁公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更大;通信设备与医疗器械行业受美国制裁公告影响程度最大;引入贸易摩擦事件会加强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内外的预测效果。本文实证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 翟永会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7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行业与实体行业间存在复杂网络连接,银行系统稳定受各行业影响。本文将实体行业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双向反馈机理,对风险在实体—银行间的传递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剖析。随后,构建时变t-Copula-CoVaR模型,测度我国各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显著,且呈时变特征。具体来看,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钢铁业、化工业。银行业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存在差异,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再次为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管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仅需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还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脆弱性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形成风险隔离屏障。
  • 公司金融
  • 王聪, 林桂军
    国际金融研究. 382(12): 8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00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海关企业进出口数据以及世界银行临时贸易壁垒数据,首先修正了已有企业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参与程度测度方法,并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反补贴和反倾销合并调查)对上市公司GVC参与程度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对上市公司GVC参与程度造成了显著负向影响;“双反”调查主要通过直接效应抑制上市公司GVC参与程度,即“双反”调查通过抑制上市公司出口影响上市公司对进口投入品的需求,从而降低上市公司出口产品中的国外增加值;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上市公司、西部上市公司以及高GVC参与程度上市公司受到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负向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对上市公司GVC参与程度的负向影响需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