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2
  

  • 全选
    |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 陈卫东, 边卫红, 初晓
    国际金融研究. 0(11):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美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宗商品贸易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相互支撑、互相促进。在当前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关键矿产货币的选择问题值得关注。与石油美元形成过程不同,新能源关键矿产供给更趋多元化,各国很难依靠单一且分散的矿产积累大量外汇收入,而要充分利用宝贵资源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推动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跨境使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全球新能源关键矿产发展格局、大宗商品贸易中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新能源关键矿产货币环流特点,分析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机遇,设计新能源关键矿产人民币环流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蔡浩, 蓝发钦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如何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既能匹配中国经济发展,又能保证金融安全,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金融开放影响金融安全的微观机理,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理论探讨;其次,科学选取指标并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中国金融安全指数,创设基于资本存量的中国金融实际开放度指标体系;最后,应用TVP-VAR模型实证检验金融开放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总效应和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是有益的,而热钱的流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始终负面。方向上,本国对外投资的开放对金融安全的正面影响相当明显,外资流入虽然能够助力经济增长,但也会对金融安全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债务资本的流入。本文提出了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策略建议。
  • 环球金融
  • 张晶, 朱绪东
    国际金融研究. 0(11): 2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国际气候资金难以迅速填补的巨大缺口,客观评价现有气候援助资金的环境效应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倡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发展中国家气候治理中提供支持。为此,本文就国际气候援助资金的环境效应展开研究:首先,以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从理论层面得到气候援助资金有助于改善接收国环境质量,且接收国的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可以发挥中介作用的推论;其次,利用OECD-DAC数据库中126个接收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基准回归检验和稳健性检验,证明上述理论推导结果成立,并进一步发现这种环境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接收国更为明显;最后,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气候援助资金同样显著改善了它们的环境质量,彰显出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重要作用。
  • 黄赛男, 张爽, 王腾, 曾松林
    国际金融研究. 0(11): 4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文献多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影响或是对共建经济体与中国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转向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提升共建经济体与全球的关联,能否起到深化各国合作机制的作用和践行发展共享互惠新理念。本文选取59个经济体2000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跨国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能否促进共建经济体的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共建经济体的全球跨境资本流入和流出总规模显著增长;第二,从金融账户子项目来看,对共建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入相比其他经济体增长更显著,说明世界各国更倾向于在共建经济体开展投资;第三,共建经济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流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比其他经济体有更大规模提升,即共建经济体更愿意积极地“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机制促进共建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本文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证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政策参考。
  • 金融机构研究
  • 安蕾, 戴金平, 徐伟
    国际金融研究. 0(11): 5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经济体银行通过国际分支机构、跨境支付、融资和投资等活动构建了复杂的网络关联,深刻影响国际贸易效率甚至各经济体的贸易比较优势。本文构建了包含全球银行及融资约束的国际贸易模型,剖析了全球银行网络中心性对经济体出口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并基于2000—2023年29个经济体的双边跨境信贷流量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经济体银行体系在全球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将显著提高各经济体双边出口规模。机制检验发现:银行网络中心性的提升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信息壁垒渠道,发挥促进出口的作用。本文为促进跨境银行网络发展,助力贸易融资和贸易信息传递提供了决策参考。
  • 金融市场
  • 许乐, 冯熙树, 汪洋, 肖立晟
    国际金融研究. 0(11): 6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投资头寸数据中,全球负债总额高于资产总额,表明资产数据统计可能存在重大遗漏项。基于国际账户统计规则和多项数据来源的综合分析表明,国际投资头寸的资产负债差额主要来源于对离岸证券的统计遗漏。研究显示,2021年年末全球约有17.62万亿美元的离岸证券资产没有纳入国际投资头寸统计,中国境内高净值人群持有近4000亿美元离岸证券资产。全球离岸证券资产大部分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东产油国的高净值人群手中,中国境内占比相对较低。对“隐藏”证券资产的重估刷新了对各国和地区证券投资账户资产负债状况的认识,将“隐藏”的离岸证券资产纳入各国和地区的国际投资头寸统计后,各国和地区证券投资账户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净债权/债务大幅提升。
  • 公司金融
  • 傅缨捷, 张兴健, 张洪胜
    国际金融研究. 0(11): 7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持。本文利用1994—2020年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数据和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财务数据,考察中资银行“走出去”对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资银行“走出去”显著提升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绩效水平,该绩效提升作用因东道国、行业及企业类型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中资银行“走出去”通过缓解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外源融资约束、降低外来者劣势,提升其绩效水平。此外,中资银行恰当应用跨境移民网络有助于增强其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中资银行“走出去”有利于改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生存绩效,有助于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应对东道国银行业危机的冲击。本文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新时期中国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 陈奉先, 朱美玲, 封文华
    国际金融研究. 0(11):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金融企业季度数据,本文考察了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对上市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会降低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提高金融资产获利水平,且该影响存在持续性;“突然停止”冲击通过提高信贷成本、降低资产价格促使企业减少金融资产持有,而代理成本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则有利于提升金融资产获利水平;“突然停止”冲击削弱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持有偏好,增强长期金融资产持有偏好;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把控资本账户监管力度、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均有利于减少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本文为探究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冲击衍生的金融风险提供了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同时为中国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防范外部冲击风险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