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9期 刊出日期:2023-09-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孙福伟, 江春
    国际金融研究. 0(9):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Chatterjee et al.(2013)的理论模型,从边际成本和成本加成渠道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并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与海关贸易匹配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传递程度非常高,约为90%,汇率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中国依然成立;同时,全球价值链嵌入在边际成本渠道具有成本对冲效应,在成本加成渠道具有定价抑制效应,两者共同作用对企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产生显著抑制影响,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越高,汇率传递率越低。进一步基于贸易类型及产品差异化的分析发现,价值链低端环节以及生产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的企业更倾向于自我消化汇率冲击,汇率传递率更低。因此,支持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差异化竞争力,对于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庄毓敏, 储青青
    国际金融研究. 0(9): 1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拓展了Howitt & Aghion(1998)提出的创造性毁灭模型,发现金融开放对经济体的技术创新存在积极影响,且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实现:一是助力国内金融体系深化发展,帮助本国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创新项目投资过程中的资源损耗,促成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增强本土创新主体对海外创新资源和市场的利用,提高其创新能力。基于67个经济体1997—201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并检验了金融开放影响技术创新的两个渠道,为理解金融开放如何影响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对于分析金融开放的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粟勤, 杨景陆
    国际金融研究. 0(9): 2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极具重要性。社会信用是否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0个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社会信用可以显著促进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尤其促进地区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增长,在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保持不变。第二,社会信用通过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提升地区创业水平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第三,社会信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四线及以下城市,法制环境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有助于强化社会信用的正向影响。第四,社会信用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为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 辛冲冲, 黄春元
    国际金融研究. 0(9): 4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2007–2018年278个城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的面板数据,考察其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揭示其空间相关性特征和集聚模式,并实证考察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从全国层面和分地区层面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且均存在多极分化现象;第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的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三,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是以“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两种模式为主;第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不仅存在显著的动态效应,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同时其空间效应也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增进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对2007–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演化状况的全面认知,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 环球金融
  • 陈奉先, 封文华
    国际金融研究. 0(9): 5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65个主要经济体1980—2021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汇率制度弹性对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持续期的影响。研究发现: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够发挥危机缓冲器作用,提高汇率制度弹性能够使“突然停止”风险的退出概率增加69.7%,即提高汇率制度弹性有利于缩短“突然停止”持续期,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提高汇率制度弹性更有利于其从“突然停止”风险中快速退出。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资本账户和贸易开放度能显著促进汇率制度弹性对“突然停止”持续期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三元悖论”中选择汇率稳定还是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货币政策独立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增强汇率制度弹性,同时审慎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从而更好地缓冲“突然停止”冲击。
  • 金融市场
  • 彭红枫, 张榛岂, 梁子敏, 王雪童
    国际金融研究. 0(9): 6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金融周期增大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同向性,使得中心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对外围经济体造成更大冲击,而冲击损害了部分浮动汇率制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基于2004—2019年35个经济体的数据,本文从外汇市场缓冲器视角考察了汇率制度在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传导中发挥的作用。在有效测度全球金融周期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中心经济体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溢出性,且浮动汇率制的“稳定器”功能在不同经济体间存在差异。为进一步考察浮动汇率制下各经济体货币政策独立性差异,本文从汇率、官方储备、外债三个层面构建了外汇市场缓冲器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汇市场缓冲器作用较强的经济体中,浮动汇率制有助于隔绝中心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冲击,即该经济体具有较强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在外汇市场缓冲器作用较弱的经济体中,浮动汇率制的“稳定器”功能丧失。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管制程度、全球风险水平、美联储货币政策导向也会影响外汇市场缓冲器对浮动汇率制经济体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调节作用。
  • 陈丰, 黄京磊, 黄珊珊
    国际金融研究. 0(9):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外债偿还风险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近十年来,外资增持本币主权债力度不断加大,美联储货币政策全球溢出效应日趋加强,对新形势下我国本币主权债的安全性提出挑战。本文运用条件在险价值法衡量了美联储不同紧缩周期对各国本币主权债信用违约风险的极端冲击。研究发现,虽然我国本币主权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相较于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本币主权债在极端冲击下表现出较强的安全属性。在美联储采取极端紧缩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来自境内不同主体发行的本外币债信用价差、国内汇市、股市和主要行业指标对本币主权债风险溢价的冲击有限。
  • 金融机构研究
  • 王成龙, 黄瑾, 严丹良, 郭飞
    国际金融研究. 0(9):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主要缺陷之一在于其会加剧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以中国银行业分批执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新模型能否弥补已发生损失模型的缺陷。本文发现,当银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后,贷款拨备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减弱。该效应减弱的重要机制在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对非自由裁量贷款拨备产生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从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对拨备顺周期效应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由“四大”审计和实施高管薪酬延付的样本中。此外,本文研究表明,拨备计提模型变更可以削弱贷款拨备对信贷规模的负向冲击,缓解信贷顺周期现象。本文为中国及全球银行监管机构推进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完善贷款拨备监管制度提供了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