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张龙耀, 李渊, 周南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63个国家和地区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间的异质性,并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改善收入分配,在“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均发挥积极作用,最终提高经济体的共同富裕程度。第二,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对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在“共同”维度上对收入水平较高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更显著,在“富裕”维度上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更显著。第三,有助于创业是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且这一机制在收入水平较低和人力资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作用更显著。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以期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贝泽赟, 程欣, 周颖刚
    国际金融研究. 0(10): 1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网络建模方法,根据不同货币汇率的互动关系构造了全球汇率传导网络,反映了全球各货币之间锚定关系的结构演变。在此基础上,构造了衡量货币锚地位的指数——全球汇率传导指数。该指数显示:美元仍是全球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锚货币,并且一直处于全球汇率传导网络的核心位置;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的锚地位波动上升。在新冠疫情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人民币的锚地位保持稳定。本文还参考最优货币区理论,实证研究了货币锚地位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利率变动、国际贸易和跨境金融投资是驱动货币锚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 周利
    国际金融研究. 0(10): 2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家庭中的老年人规模缓慢上升。在此背景下,家庭经济脆弱性指标将发生何种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老年人占比的上升将显著提升家庭的经济脆弱性,且主要通过增强流动性约束、减少风险资产持有规模两种机制产生影响。对于中青年户主家庭、低收入家庭与低社会资本家庭而言,老年人占比的上升将进一步提升家庭的经济脆弱性;而当户主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子女向父母提供的代际向上转移支付和家庭照料较少以及所在区域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老龄化提升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效应将被削弱。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根据老龄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典型特征制定更精准的帮扶政策。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温兴春, 龚六堂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金融业开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是否会导致金融部门过多借入外债而承受更大的风险?应当如何制定应对政策?本文在包含金融部门开放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部门破产机制,分析金融业开放的影响,并讨论政府隐性担保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开放程度越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资本流动的变化越敏感,加剧了国内外风险冲击对投资和产出的负面影响。此时,政府的信贷救助政策可通过减少资本外流和银行净资产损失降低风险溢价,从而改善宏观经济状况。然而,对危机下政府信贷救助的预期将导致银行机构在正常状态下借入更多的外债,产生道德风险问题,进而使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上升,衰退程度加深。进一步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有效抑制政府隐性担保预期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
  • 周晔, 丁鑫
    国际金融研究. 0(10): 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有助于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本文选取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赋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对不同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赋能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其中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多种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加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企业与金融体系关联程度来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金融科技赋能助力金融体系脱虚向实的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运用金融科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改善金融供求结构不平衡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环球金融
  • 丁剑平, 管珺
    国际金融研究. 0(10): 6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权衡(Trade-Offs)的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流动与资本账户管制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资本流动和资本账户管制与其他要素是一个权衡至总体动态均衡的关系,注重短期与长期、政府与企业、国际与国内、常态与危机、各类资产与各类货币等的权衡非常必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金融脆弱性问题更为突出,金融市场深度不够,权衡的程度更高、难度更大。提升市场深度有利于降低权衡的难度,实现更好的总体动态均衡。本文提出了统筹金融发展改革与监管,着力提升金融市场深度,着力提升实际管制能力等建议。
  • 金融市场
  • 邓翔, 甘淑婷, 刘春志
    国际金融研究. 0(10): 7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2016—2020年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2662只债券作为样本,运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考察2018年我国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政策对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从担保措施和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两个方面检验增信行为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LF担保品扩容政策显著降低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清洁生产产业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无显著变化。该政策下,担保措施无法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提高了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我国央行应加强监管,确保绿色债券增信行为的有效性,引导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绿色创新项目,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 金融机构研究
  • 陈敏, 孙华荣, 方意
    国际金融研究. 0(10):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传统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相比于依赖“硬信息”的传统普惠金融,外资银行进入更有效地推动依托“软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作用异质性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发展程度低和互联网技术水平高地区的普惠金融促进效果更明显。从作用渠道看,除直接效应外,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竞争和技术两个渠道对中国普惠金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其中的竞争效应主要作用于传统普惠金融,而技术效应更显著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此,本文建议通过鼓励外资银行积极参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激励中资银行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统筹外资银行进入区域分布等措施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