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0期 刊出日期:2022-10-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喻海燕, 赵晨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跨境资本流动的DSGE模型,从脉冲响应和福利损失两个方面探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搭配的有效性及适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单独实施货币政策,我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搭配能更有效地调控跨境资本流动,缓解外生冲击对国内经济金融的影响。第二,不同外生冲击下,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调控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数量型工具适用于国内外利差大、外部冲击强度大的情形,而价格型工具适用于日常外部冲击较为温和的情形。第三,不同资本账户开放度下,“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调控效果均好于单独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且政策工具适用情形不变。据此,本文认为,在高质量开放进程中,我国应坚持“双支柱”调控框架,推进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创新;加强外部资本流动监测与预警,及时识别外部冲击来源,根据不同冲击特点相机选择政策工具搭配。
  • 杨碧云, 魏小桃, 易行健, 张凌霜
    国际金融研究. 0(10):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从消费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共享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相关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以及拓展居民社会网络等渠道,有效缓解居民消费不平等;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缓解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区域更为显著,且在金融素养较低和数字鸿沟较大的居民家庭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探讨和实证证据。
  • 周晔, 丁鑫
    国际金融研究. 0(10): 2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作为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金融模式,其跨区发展速度快与冲击力度大等特点对区域金融风险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言具有两面性。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缓解本地区金融风险,但在跨区溢出中会增加周边区域的金融风险,长期影响尤为明显。影响机制表现为:数字金融通过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和融资约束降低本地区金融风险,但跨区发展时会导致金融竞争增加,加剧融资约束,增加周边地区金融风险。进一步地,根据数字金融发展和金融部门的结构体系特征,数字金融在使用深度方面发挥效力,在支付结算与信贷业务中表现突出。在金融部门结构体系中,政府、企业、银行部门的风险对数字金融较为敏感;在地区发展特征中,数字金融对经济发达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本文的启示在于,管控区域金融风险要根据数字金融发展特点的两面性来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
  • 丁骋骋, 余欢欢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在缓解流动性约束、提升居民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助推居民杠杆率短期内快速攀升。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年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的债务扩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推高居民资产负债率,数字金融存在债务扩张效应且具有典型的“长尾”特征;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支付机制、融资机制和投资机制三种渠道实现债务扩张;数字金融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受到传统金融发展的影响,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越低,数字金融的杠杆提升效应越强。综上,本文认为,满足普惠的需求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数字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数字金融”+“普惠群体”。为降低居民负债尤其是“长尾”群体的负债风险,数字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应精准分析客户需求的合理性,而需求方应加强风险意识,量入为出、合理负债,政府也应加强引导。
  • 环球金融
  • 翟东升, 王雪莹, 朱煜, 魏子龙
    国际金融研究. 0(10): 4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资产价格却节节攀升。本文基于SV-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美、欧、日央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QE)推动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脱节,且风险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普遍大于安全资产。疫情背景下,美联储QE对资产市场的影响与以往基本持平,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影响为历史最高水平;欧洲央行QE提高资产价格的能力较以往显著增强;日本央行QE的影响力不及此前部分时期。2020年年末—2021年年初,美、欧、日资产市场对QE的响应强度普遍达到阶段性峰值。资产价格上涨产生财富再分配效应,在经济体内,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占比都有所提升,而中间40%家庭的财富占比却出现萎缩。在国际层面,从资产收益率的角度出发,中国是财富再分配效应的受损者。
  • 金融机构研究
  • 曾松林, 刘周熠, 黄赛男
    国际金融研究. 0(10): 6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1985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双边跨境银行信贷数据,考察包含18个报告国和191个接受国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双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基于多维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报告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双边跨境银行资本外流减少,即发生银行信贷撤回现象;报告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跨境银行资本外流越少;报告国和接受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双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变动的影响存在差异,报告国金融发展水平提升能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其跨境银行资本撤回,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接受国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跨境银行资本撤回提供更多的银行信贷。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各国央行在制定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时不仅需要实施跨周期宏观调控,而且需要考虑报告国与接受国的金融发展因素,实施差异化的双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管理措施。
  • 刘妍, 孙永志, 宫长亮, 曾刚
    国际金融研究. 0(10): 7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PR机制改革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提升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6—2020年164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通过PSM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DID方法研究LPR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LPR机制改革的实施将会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LPR机制改革可以通过竞争和信贷两个渠道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LPR机制改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能显著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较小。本研究为商业银行应对LPR改革提供对策建议,为监管部门完善机制改革、抵御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供参考。
  • 金融市场
  • 隋建利, 杨庆伟
    国际金融研究. 0(10):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广义动态因子模型(GDFM)识别全球股市波动率的共同因子与异质性因子,刻画波动率共同因子与异质性因子的脉冲响应曲线与风险贡献变动,运用长期方差分解网络(LVDN)方法构建全球股市异质性风险传染网络,测度极端事件期间全球股市的异质性风险传染效应,追溯风险传染的源头。结果表明:全球股市波动率共同因子与异质性因子走势间呈现出“协同效应”,在极端事件期间,发达经济体股市波动率异质性因子迅速攀升。在标准冲击下,全球股市波动率共同因子震荡周期约为7天,说明共同风险对于各经济体股市的作用机制以短期冲击效应为主。然而,全球股市波动率异质性因子脉冲响应曲线具有响应程度低与收敛速度慢的特性,在极端事件冲击下,全球股市长期因果网络节点分布具备“高度聚类”属性,在剔除过度识别因素后,运用阈值约束方法求解全球股市异质性风险波动溢出净值发现,美国股市仍然是全球股市异质性风险的主要输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