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1期 刊出日期:2020-01-12
  

  • 全选
    |
    专栏
  •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5-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Jeffrey Sachs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16-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为代表的东方经济体具有超越西方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潜力。在此背景下,需要倡导更积极的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及加强国际和平领域合作等。此外,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能源结构转型、粮食生态保护、教育质量、饮食健康、城市建设及数字经济等领域。未来,世界将向多极化政治经济格局、多货币体系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世界秩序。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新格局的建立。
  • 徐瑞慧, 颜诚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2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公开发售的2246支来自全球的基建基金数据,本文研究基建基金投资者偏好和委托代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偏好客户忠诚度较高、投资于国际市场、团队管理型的基建基金;在基建基金公司层面,投资者存在跟风投资行为,且随着信息不透明度和收益不确定性加剧;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体现为基金费率与预期业绩不匹配。该现象源于基金管理人利用投资者较高的预期收益设置费率,可以由基金特征因素和年份效应解释,尤其是投资于国际市场、收益分配或非团队管理等特征。本文结论对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稳定资金来源和微观审慎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环球金融
  • 陈旺, 黄家炜, 汪澜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3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开放是加剧银行业风险还是分散风险,是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本文借助Gygli et al.(2018)的金融开放指标,应用1999—2016年98个国家的跨国数据,检验了金融开放和银行风险承担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关系。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金融开放显著地提高了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长期“促进效应”;从短期关系来看,金融开放则存在一定“风险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短期“风险效应”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不存在关联,而与市场制度环境显著相关,即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弱化“风险效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文章支持“以开放促改革”的观点,强调完善市场制度环境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
  • 郭周明, 田云华, 王凌峰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4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呈现“逆全球化”抬头新趋势,国际金融治理结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国际信用机制已无法满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融资需要。中国可主导构建“一带一路”国际金融新体制,引领区域金融治理,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具体而言,中国需要秉承促进金融合作、提高国际地位、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目标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三个方面落实建设“一带一路”国际金融新体制,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实现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 金融机构研究
  • 李俊青, 谢芳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54-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5—2015年28个国家(地区)的84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以研发投入度量的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干预较多以及法治环境较差的国家(地区)中更加显著。本文从跨国视角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为理解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来自企业创新活动层面的新经验证据,也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快银行业对外开放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 金融市场
  • 彭红枫, 李鹤然, 罗宁欣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65-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冲外汇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市场中的羊群效应,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26日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本文基于TVP-VAR模型,构造了时变的溢出指数,通过量化分析方法考察了“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准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导致人民币中间价对其他汇率的溢出效应降低,中间价的基准地位被削弱。第二,从整个人民币汇率体系来看,“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提高了汇率体系的总体溢出水平,系统的联动效应增强。第三,“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对短期汇率体系的影响大于对长期汇率体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逆周期因子”的构成,实现逆周期与保持中间价基准地位并存等政策建议。
  • 张肖飞, 徐龙炳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76-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 公司金融
  • 邵志浩, 才国伟
    国际金融研究. 396(1):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媒体报道数据,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企业获取银行授信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整体上,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中介作用;媒体关注度越高、正面报道倾向越强,企业越容易获取银行授信。进一步研究表明,媒体报道对银行授信的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中;媒体报道对银行授信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中长期效应;与负面报道相比,媒体正面报道在银行授信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不仅丰富了媒体报道与银行授信领域的研究,而且为新闻媒体信息中介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