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2期 刊出日期:2020-02-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张瀚文, 赵胜民
    国际金融研究. 0(2): 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两国模型的DSGE框架下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机制,把金融摩擦、国际资本流动和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同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考察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影响机制。基于我国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于我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经济冲击,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第二,我国推动构建国际宏观审慎政策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第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国际溢出效应,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 袁志辉, 刘志龙
    国际金融研究. 0(2): 15-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宏观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出发,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居民债务演变,有效度量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水平。通过宏观部门经济间的关联,构造基于存量—流量一致的部门结构化均衡模型,剖析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货币、财政和地产政策在居民债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率和偿债比例偏高,偿债压力逐步加大。但适中的资产负债率和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速为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的化解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居民部门去杠杆化,但由此引发的消费减速和经济下行将导致企业和政府部门债务攀升;减税较政府直接支出更能激发消费内需、降低居民和企业债务杠杆,同时,长期经济的好转利于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紧缩性地产政策虽然有助于长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但需防范短期经济下滑。
  • 宗喆
    国际金融研究. 0(2): 26-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中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优化,以完成科创全产业链升级。由于中以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存在较强互补性,中以两国在科创领域的经贸合作在过去几年持续升温。作为全球科创强国,以色列科创产业的优势恰恰对应着中国科创产业的弱势环节,这使得加强与以色列在科创领域的合作、挖掘以色列科创体系中适合我国的策略并加以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现存文献对以色列科创产业的梳理并不全面,中国相关部门难以做出政策指引。本文阐述“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以色列科创产业的重要贡献,剖析以色列科创产业最新特点,最后,结合上述分析与中以合作现状,为中国借鉴以色列先进经验发展自身科技产业、改善中以合作提供政策建议。
  • 环球金融
  • 江春, 马晓鑫, 赵烨旸
    国际金融研究. 0(2): 36-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及97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企业家精神对资本账户开放风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国的企业家精神越强,则越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由资本账户开放引起的金融风险;反之,一国企业家精神越弱,则开放资本账户越有可能加剧一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以上结论在不同的稳健性检验下均显著成立。基于这一发现,本文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风险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应将资本账户开放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相结合,在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同时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 马亚明, 胡春阳
    国际金融研究. 0(2): 46-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由金融发展、资本开放、汇率制度与产出增长组成的理论模型,选取世界上118个经济体1972—2016 年的宏观数据,综合运用动态面板、面板门槛与面板I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主要结论为:第一,在汇率制度弹性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中,金融发展水平呈显著为正的调节效应;第二,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汇率制度弹性在资本项目开放度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的调节效应;第三,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对外贸易开放度在汇率制度弹性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为正的中介效应。借鉴历史发展经验,本文归纳出“先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再开放浮动汇率,最后加强资本开放”的汇改最优次序,为我国克服汇率制度改革难点、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维持经济基本面稳定增长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 冯永琦, 代佳航, 瞿亢
    国际金融研究. 0(2): 5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回归,测度 2005年7月21日—2018年9月30日不同阶段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锚”效应,并利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的多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美元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略有下降,但仍然难以取代;欧元和英镑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下降很大;而日元近几年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显著提升;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货币 “锚”效应自2010年以来显著提升,大部分时期已经接近美元的水平,但很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都对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发挥“锚”效应有显著影响。其中,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经济周期同步性、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大陆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是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货币“锚”效应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 金融机构研究
  • 张琳, 廉永辉
    国际金融研究. 0(2): 66-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非信贷资产业务,债券投资如何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表明,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综合影响取决于其个体风险分散效应和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孰强孰弱。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2008—2018年25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券投资同时具有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和增加银行个体与系统关联性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言,债券投资的个体风险分散效应较弱、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较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时,债券投资的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本文研究对于监管部门协调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债券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金融市场
  • 谷宇, 郭苏莹
    国际金融研究. 0(2): 7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个体投资者汇率预期的非理性及形成机制,本文基于外汇市场异质主体理论和行为金融学观点,构建了包含投资者关注的个体投资者汇率预期形成模型,并采用远期和即期银行代客结汇售汇比作为个体投资者汇率预期的替代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远期结售比受到前一期汇率变动和境内外利差的影响,而即期结售比受前一期汇率变动影响。进一步引入投资者关注,采用MS-FTP和MS-TVTP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关注对远期和即期结售比的影响是时变的。在人民币贬值阶段,投资者关注对结售比存在显著的负向冲击,会导致更大的结售汇逆差;而在人民币升值阶段,投资者关注对结售比则无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个体投资者汇率预期具有显著的非理性特征,符合动量原则和套息规则,同时还受到投资者关注的影响。央行在人民币处于持续贬值区间时,应通过汇率沟通作用于投资者关注,稳定汇率预期。
  • 余博, 管超
    国际金融研究. 0(2):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争端频发及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的外部环境,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内部环境,致使汇率波动变得更加敏感,外汇风险传染危害性提升。基于1999—2018年全球50种主要货币,本文引入复杂网络模型以及静态与动态两类相关系数算法,分析了汇率网络的总体关联性及各货币风险吸收效应和外溢效应。同时,本文采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等政策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货币波动溢出比收益率溢出更平稳,收益率溢出关系稳定性相对较弱、变动幅度更大,这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有关。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区制特征,且波动溢出与收益率溢出存在区制同步性。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是外汇风险传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释外汇风险传染,而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外汇风险传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