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 张小龙
国际金融研究. 0(6): 43-57.
本文系统梳理全球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进展,总结现有研究在政策效果与传导机制方面的核心观点,发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持续强化,大多数国家政策立场整体偏紧,仅在新冠疫情期间阶段性放松。政策聚焦“逆风而动”和“增强弹性”,通过对银行和借款人等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约束和市场预期引导,实现对微观主体风险承担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术刀式”干预,以短期的局部成本换取长期稳定效益,有效提升了经济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健性。政策效果受政策方向、政策强度、执行时机、施策时长、实施对象以及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等六大因素影响,新兴经济体得益于工具针对性更强、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更高,整体政策效果优于发达经济体。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金融转型加速,新兴风险持续涌现。以银行资本、流动性管理和家庭杠杆控制为核心,主要依赖银行体系传导的现有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其政策覆盖和作用范围有待重新审视。各国亟须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治理机制,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扩展风险管理覆盖面,并在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持续构建和积累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