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9期 刊出日期:2025-09-12
  

  • 全选
    |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 桂平舒, 徐奇渊
    国际金融研究. 0(9): 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状态空间模型测算65种货币的人民币货币锚效应,并对其时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有36种货币显著锚定人民币,自2017年以来,这些货币的人民币货币锚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贸易因素、贸易计价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无法解释该现象,人民币汇率动态和其他国家汇率制度的相互作用是关键影响因素。当人民币汇率自主波动性上升之后,自由浮动货币的人民币货币锚效应保持稳定,而非自由浮动货币的人民币货币锚效应下降,使得总体上人民币货币锚效应下降。本文为全面理解人民币货币锚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李兴申, 李曦晨, 周彭
    国际金融研究. 0(9): 1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金融体系呈现日益复杂的“中心—外围”网络结构,美国作为网络核心国家,其货币政策变化深刻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本文使用2001—2021年全球59个主要经济体季度数据,实证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与美国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宽松将降低其他经济体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反之将增强二者之间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基于全球金融网络地位视角,本文通过构建全球股票、债券资本流动网络发现,美国货币政策能够更显著影响网络边缘经济体的经济周期。金融发展水平更高、政府治理水平更高、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强的经济体,应对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能力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及推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启示。
  • 环球金融
  • 范志勇, 李仁钧, 章永辉, 王睿贤
    国际金融研究. 0(9): 3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境宏观审慎政策作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削弱外部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局部投影法,在动态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的视角下研究跨境宏观审慎政策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的削弱效果。本文发现,收紧跨境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削弱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其中,资本流入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流出宏观审慎政策虽然都能够削弱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但由于期限匹配能力的差异,资本流入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弱于资本流出宏观审慎政策的效果。据此,本文构建了动态金融资产价格稳定视角下的最优跨境宏观审慎政策,并模拟了不同期限下最优跨境宏观审慎政策的脉冲响应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了参考。
  • 金融机构研究
  • 秦晓雨, 刘方, 刘莉亚
    国际金融研究. 0(9): 4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国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某省124家农村中小银行法人投保机构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存款保险制度下受保存款占比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受保存款占比越高的银行,其经营稳健性越强,风险承担显著降低。存款保险通过提升受保存款比例有效增强了中小银行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受保存款占比提高显著提升了银行核心负债依存度,增强了负债结构的稳定性。第二,受保存款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减少了追逐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动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风险抑制作用在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以及政府干预较少的地区尤为显著。同时,在资产规模较小或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中,存款保险的效果也更加突出。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揭示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增强中小银行稳定性和降低风险承担方面的政策意义。本文研究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性和提升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 宋琴, 苏志成
    国际金融研究. 0(9): 6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对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103家商业银行样本,利用断点回归模型,分析参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银行参与宏观压力测试会导致其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增加及负债端流动性创造小幅减少,增加总体流动性创造;第二,银行参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会导致其资产端及表外流动性创造减少,降低总体流动性创造;第三,参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银行会减少其对高碳行业的贷款。本研究结论为开展气候风险宏观压力测试,优化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证据支持。
  • 金融市场
  • 魏鹏飞, 谭小芬, 王欣康, 黄志刚
    国际金融研究. 0(9): 7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政策沟通已成为美联储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方式。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和2011—2022年美联储政策沟通文本数据,捕获了美联储政策沟通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等非货币政策信息,考察了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美联储沟通中的非货币政策信息对全球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具有显著溢出效应。背后的机制为美联储沟通中传递出的宏观经济及金融预期信息改变了不同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并通过风险承担渠道、资本流动渠道和贸易预期渠道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本文建议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新技术方法,实时关注外部非货币政策信息冲击,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践能力。
  • 梁裕珩, 袁凯彬, 陈煜璇, 朱孟楠
    国际金融研究. 0(9): 9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不断加快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可能带来严峻的外部风险。考虑到中国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不同开放程度,本文以两地交叉上市的公司为切入点,利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数据考察我国企业在完全与非完全开放市场之间的地缘政治风险溢价。研究结果显示: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会显著降低同一上市公司在完全开放市场中的股票价格,进而扩大相应的AH股溢价。本文进一步发现: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交易差异和投资者预期不确定性两个机制共同影响AH股溢价的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此外,更详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抵御外部地缘政治风险的负面冲击。本文不仅为防范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统筹好开放与安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公司金融
  • 杨怡凡, 郭敏
    国际金融研究. 0(9): 10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日益加剧,绿色并购作为企业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方法,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企业绿色并购数据与年报文本信息,系统探讨气候风险对企业绿色并购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候风险显著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并购,该结果在替换气候风险和绿色并购度量指标、控制政府环境政策不确定等情况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气候风险通过强化企业环保意识、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和增加媒体监督压力等方式促进企业绿色并购。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融资能力、ESG表现、研发支出规模,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进入壁垒和ESG投资者持股等因素在气候风险促进企业绿色并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气候风险对企业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影响,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