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期 刊出日期:2025-05-12
  

  • 全选
    |
  • 张勋, 刘颖杰
    国际金融研究. 0(5):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成为推动新经济时代的重要力量。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核心理论的演变,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几个关键方向。主要结论包括:第一,作为通用技术,数字经济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显著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第二,消费互联网通过创新支付方式和服务模式,深刻影响了需求端和供给端,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的同时催生了新型服务业态;第三,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引擎,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和新价值创造。未来,需要深化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探索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路径,并优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以应对新时代的复杂挑战。
  • 李宏瑾, 苏乃芳
    国际金融研究. 0(5): 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利率是当前各国货币政策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基于数量与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本文估算了我国的自然利率并回应了近年来国外学者有关自然利率的三点质疑。研究发现:一是自然利率与货币政策框架无关,不同货币数量和价格权重下估算的自然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二是自然利率能够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自然利率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先行性指标,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充分考虑经济特征可以更好地估算自然利率水平。本文在传统状态空间模型基础上考虑了量价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这一修正更符合我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的典型特征,估计得到的自然利率水平也更具有参考意义。
  • 徐新扩, 张少京
    国际金融研究. 0(5): 2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0—2021年全球95个国家的碳排放数据,采用PSM-加权DID模型,从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角度来考察全球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本文发现,全球范围内碳市场的设立能够显著降低相应经济体约18.2%的碳排放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全球碳市场的减排效应,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在不同经济体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发展中经济体样本中,政府干预更有效地促进了碳减排;发达经济体则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具有更好的碳减排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优化。本文旨在助力全球碳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为各国政府在碳相关领域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 黄彤彤, 付雅洁
    国际金融研究. 0(5): 4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外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的金融稳定容易受到国外监管政策冲击的影响。本文选取与中国金融关联密切的14个经济体的即时交易对手方数据,筛选出跨境信贷接受国仅为中国的数据,利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普遍推行宏观审慎政策这一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与中国金融关联密切经济体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来源国(地区)收紧宏观审慎政策会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水平,在经过连续性检验、改变带宽和断点等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不变。机制分析方面,外部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跨境信贷再分配效应提高中国的金融风险水平。异质性分析方面,与中国金融关联密切经济体的经济水平越高,其宏观审慎政策变化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越大。本文研究有助于我国防范国外监管政策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宏观审慎政策国际协调提供了相关经验证据。
  • 赵登攀, 王晓芳
    国际金融研究. 0(5): 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银行博弈视角研究资管新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资管新规有效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占比越大,风险承担水平下降越显著。相比于高流动性或地方性银行,低流动性或全国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下降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资管新规通过杠杆率渠道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通过存款利率渠道结构性地提升地方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资产证券化中介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资管新规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会导致银行提升企业贷款占比与信用贷款占比。
  • 严佳佳, 陈豪坤, 赵秋运
    国际金融研究. 0(5):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出口结构和技术创新两种渠道,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11—2021年中国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数据,实证检验其影响效应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跨境结算通过推动出口结构上游化和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并且对中低技术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基于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机制,并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而不强”向“强而优”的战略转变,并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至更高位置。
  • 俞剑, 杨凡佳, 苏治
    国际金融研究. 0(5):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然而目前其环境效应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绿色公募基金对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公募基金的持股行为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碳排放量来改善环境绩效,但无法显著影响企业碳排放强度。克服内生性问题并排除竞争性假设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与其他绿色金融工具相比,绿色公募基金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可以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缓解融资约束的一般作用机制,以及股东积极主义和退出威胁的特殊作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公募基金的积极影响在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和初创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绿色产业的市场激励机制分析做了有益补充,为我国推动绿色公募基金的设立与投资提供了参考。
  • 李玉梅, 高鹤鹏, 许晗
    国际金融研究. 0(5):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政策赋能金融服务有助于释放实体经济活力。本文采用2007—2020年1317家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梳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进入退出行业相关信息,将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精准匹配,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产业政策对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政策的实施对东部地区非金融上市公司影子银行化水平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对中西部非国有上市公司影响较小;产业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地方基建类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子银行化程度。本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攀升促使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变化,在产业政策作用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