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1期 刊出日期:2025-11-12
  

  • 全选
    |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 丁赛杰, 陈国进, 赵向琴, 赵宇磊
    国际金融研究. 0(11):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要求下,中国绿色金融亟须实现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发展范式转变。本文旨在构建“现实困境—赋能机制—赋能路径—范式重塑—理论反思”的分析框架,为考察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提供可参考的理论研究范式。这一框架立足于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风险管理比较滞后与政策传导存在阻滞这四类困境,将“数据驱动、算法优化、网络协同”三种机制与绿色金融四重困境的破解路径进行有机联结,揭示数字技术助力绿色金融实现向可信透明的信息新范式、精准高效的服务新范式、前瞻动态的风控新范式以及高效协同的治理新范式转变的过程。进一步地,从隐私悖论与数据安全、技术迭代滞后与路径依赖、新型风险与系统脆弱性、算法偏见与金融排斥四个维度对数字技术赋能潜在的负面影响进行理论反思。最后,为数字技术如何破解中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与难点,提供兼具实践可行性与理论前瞻性的治理方案。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温兴春, 聂楚格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政府隐性担保对地方债务风险的作用及其如何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发挥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稳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梳理相关事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银行部门持有地方债务的多部门DSGE模型,并将地方债务期限从单期扩展至多期,定量分析了政府隐性担保对财政扩张和地方债务违约的影响,并讨论了如何协调实施宏观政策以更好地应对地方债务违约冲击。研究表明:首先,政府隐性担保降低了地方政府融资成本,这可能会促使地方政府发行更多的债务,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且这种挤出效应随着政府对发债筹资的偏好程度上升而扩大。而地方债务通过柜台发行将减少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缓解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地方债务违约风险通过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风险的跨部门传递从而降低总产出,此时政府隐性担保可以改善政府融资环境,降低债务违约造成的损失。此外,隐性担保显性化和地方债务展期能够减少地方债务违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最后,在地方债务违约冲击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拉动需求,改善宏观经济状况,此时搭配隐性债务置换措施能通过改善地方政府资金状况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在此基础上,实施降息降准的宽松货币政策及通过柜台发行地方债务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缓解积极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债务违约冲击下财政扩张政策的作用。
  • 环球金融
  • 李亭, 冯玲, 贾东升, 李志远
    国际金融研究. 0(11): 3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本文关注人民币境外清算行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走出去”效果的影响,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其作用机制在于: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尤其是与人民币业务相关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企业面临的双边汇率不确定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人民币清算行对民营企业以及具有较强货币选择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还发现,人民币清算行成为CIPS参与行能够显著强化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这一效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加突出。本文结论为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与实践启示。
  • 金融机构研究
  • 周晔, 李晨, 丁鑫
    国际金融研究. 0(11): 4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转型战略导向和资源禀赋的差异,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不同模式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选取2008—2021年263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基于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合作模式)、设立数字化部门(自主模式)以及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且设立数字化部门(协同模式)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各种数字化转型模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作模式通过弱化银行风险治理和提升银行杠杆风险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自主模式通过稳定银行负债和提升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协同模式通过强化银行风险治理和降低银行杠杆风险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协同模式中“先自主”的转型策略具有风险抑制效果,“先合作”和“同时进行”的策略则无明显作用。在不同的支付系统下,网上银行能够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手机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无明显效果。相较于多个数字化部门,单一数字化部门的风险遏制效果更好。对于银行资产规模、市场势力、收入多元化、流动性比例较高的银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
  • 李源佳, 高良谋, 王晏如
    国际金融研究. 0(11): 6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资本管理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更符合资本监管要求,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识别与计量内部风险、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从提高风险计量精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21年237家商业银行样本,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其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业务的风险识别准确性和资本配置效率,显著降低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抑制了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行为。第二,银行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缓解了因风险资本要求导致的资本监管压力,增强了资本管理的稳健性与灵活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风险识别准确性和资本配置效率,显著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作用机制在盈利能力较强和受监管程度较强的银行中表现更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银行的整体财务稳健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通过提高风险计量精度,优化资本配置,增强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 金融市场
  • 白晓燕, 周逸尘
    国际金融研究. 0(11): 7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对全球金融周期如何影响证券投资的尾部风险及宏观审慎政策调节风险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随后基于2003年5月至2023年12月19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月度数据,分析全球金融周期对证券投资尾部风险的影响及宏观审慎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受全球金融周期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证券投资呈现“大进大出”特征,风险上升时更易引发左尾极端资本外流。债务资本对风险冲击的反应更敏感且持久,股权资本则相对温和。宏观审慎政策整体而言可有效抑制股权投资右尾风险,但对债务投资作用有限,仅针对借款人的政策工具可缓解债务投资左尾风险。应对性宏观审慎政策优于预防性政策,拥有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能够增强政策效果。据此,本文建议,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细化债务投资监管;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构建双重监管框架;科学把握政策时点,提升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实效。
  • 公司金融
  • 卢允之, 李林, 周开国
    国际金融研究. 0(11): 9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强调有针对性地化解债务风险,而企业杠杆操纵行为有可能扭曲政策调控效果。本文以企业关注ESG为切入点,选取2009—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ESG表现能否抑制其杠杆操纵的投机行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能通过缓解融资压力和提高会计稳健性来抑制杠杆操纵程度。因果路径分析表明,ESG表现缓解融资压力是主导机制。进一步分析可知,ESG表现通过缓解融资压力抑制名股实债类杠杆操纵行为,通过提高会计稳健性减少表外负债类杠杆操纵行为。此外,2015年年末实施的去杠杆政策存在导致企业操纵杠杆的可能性,而企业关注ESG能够显著缓解该现象。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企业关注ESG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机制路径,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李晓龙, 魏启帆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0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下的重要议题,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可为生产力的质变提供助力。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系统评估银行业竞争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科技信贷供给是银行业竞争影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即银行业竞争可通过扩大科技信贷供给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业竞争在新质生产力各子维度均显著发挥赋能作用,其中对科技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在南方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和社会信用环境较好的城市,银行业竞争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更显著;银行业竞争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果在大型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占比较高的城市和设立城商行的城市中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可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