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是《国际金融研究》创刊40周年。在此背景下, 《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对期刊4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 邀请国际金融领域从事教学或实务工作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 分享自己在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学术道路与心路历程, 讲述与《国际金融研究》的学术情缘, 就如何进一步办好期刊提出了宝贵建议。回顾过去、总结当下, 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照亮前行的道路。《国际金融研究》将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前行, 搭建更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 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和温度的学术文章, 为中国国际金融学科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现将会议内容分享如下, 以飨读者。
  •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 方意, 王琦
    国际金融研究. 0(10): 1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系统梳理系统性风险“三要素”“两维度”等传统观点的基础上,立足经济—金融关联关系,提出系统性风险生成和防范化解的理论框架。核心结论如下:首先,系统性风险演化可具象化为“经济—金融联动”框架中实体经济对金融部门的初始冲击、风险冲击在金融体系的内循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冲击实体经济三个环节。其次,“经济—金融联动”框架中的第一、第三个环节对应着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关注金融体系整体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顺周期性;框架中的第二个环节对应着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重点是挖掘金融体系内部的关联性。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可以建立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应对冲击的效果较好,却因金融体系中关联性和顺周期性特征而产生个体、短期可控,但整体、长期失稳等问题,而系统性风险管理通过适度放松管制和激励金融机构合作等方式对风险起到重要缓释作用。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柳卸林, 郭鹏, 孔祥茹, 杨博旭
    国际金融研究. 0(10): 3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基础是科技创业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理论, 利用2011—2023年中国城市层面年度面板数据, 探讨城市知识网络对城市科技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层面知识网络复杂度和知识网络联结度均能够促进科技创业。机制检验表明,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与政府科技投入均能抑制城市知识网络复杂度对科技创业的正向影响, 均能强化城市知识网络联结度对科技创业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 城市知识网络复杂度对科技创业的正向影响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及东部地区城市更显著;城市知识网络联结度对科技创业的正向影响在非省会城市、非中心城市和非东部地区城市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知识网络视角下, 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科技创业的相关结论, 拓展了城市层面知识网络、金融支持与科技创业之间的相关影响, 丰富了城市科技创业理论和影响机制研究。
  • 环球金融
  • 龙腾, 王海军, 孟万山
    国际金融研究. 0(10): 4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债务风险制约着财政政策逆周期操作空间,是周期性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阻碍。本文使用1993—2022年全球7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研究了主权债务对财政政策周期性的影响机制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主权债务占比每增加1个单位,执行财政政策顺周期的可能性降低1.2%~3.4%。然而,在特定的风险溢价区间(39%~113%),主权债务会增强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征,促使政府从逆周期的“主动选择”转变为顺周期的“被动反应”。此外,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贸易开放度有助于提升主权债务对逆周期财政政策的正向影响,使国家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更易实现财政政策的主动目标。本文为理解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并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 金融机构研究
  • 周桦, 李冠, 王家强
    国际金融研究. 0(10): 6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普遍上升,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本文基于2011—2020年银行业46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以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该制度对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非对称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总体上个体风险承担水平趋于下降,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一定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于大型银行,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为显著,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较为显著。本文进一步基于银行主动的经营行为选择视角开展机制分析,发现中小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具体经营行为和策略上表现出显著的过度风险承担倾向。在当前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本文为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探索差异化的存款保险监管措施,以规范中小银行经营行为、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提供参考。
  • 巴曙松, 郑建峡, 宋清华
    国际金融研究. 0(10): 7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引发的金融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2013—2022年中国190家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银行范围三碳排放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碳排放提高会增加其贷款风险,该影响通过低估贷款利率、降低绿色声誉与加剧企业期限错配机制传导。该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资产规模大、拨备覆盖率高、ESG评分高或处于低污染地区的银行更关注“碳减排”和“控风险”目标,能有效遏制银行碳排放对贷款风险的不利影响。此外,能源价格上升会导致能源进口和消费减少,削弱银行碳排放对贷款风险的影响。明确银行碳排放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路径,可为银行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 金融市场
  • 石莹, 杨立岩, 牛家玥
    国际金融研究. 0(10): 9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研究机构投资者能否“抱团取暖”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ouvain算法构建机构投资者团体,探讨个体交互关系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抱团能够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效果依然显著。第二,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披露质量和代理成本是机构投资者抱团影响债务融资成本的两条核心路径。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抱团的影响效应因企业产权性质、所属行业、股票流动性以及外部审计质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在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股票流动性较低、外部审计质量较差的企业中,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机构投资者抱团的经济后果,拓展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并为政策制定部门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完善机构投资者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 公司金融
  • 谭伟杰, 郭峰
    国际金融研究. 0(10): 10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数字金融是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ESG网络新闻情绪数据,构建了数字金融、数字经济监管与企业ESG绩效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改善了企业的ESG绩效(即ESG新闻文本情绪明显提升),且数字经济监管能够强化该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加强ESG金融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并优化创新路径等渠道改善企业ESG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ESG绩效的提升效应在污染行业以及ESG治理强度更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理解数字金融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推动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