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期 刊出日期:2024-01-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王曦, 陈伟
    国际金融研究. 0(1):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账户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在经济下滑时期被寄予厚望,而其蕴含的风险决定了开放必须审慎而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问题是“大安排”与“小安排”问题,前者指其与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协调,后者为各子账户开放的时间安排与空间安排。鉴于现有学术研究尚无法全面指导两个进程的推进,合理可行的方案是先凝聚现有研究的共识,再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将“顶层设计”的学术研究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推进有机结合,以保障资本账户开放的总体科学性与现实可行性。文章进一步论证:在实践方面,应贯彻协调推进原则、渐进试错原则、相机“层级推进”原则、阶段性回缩调整原则;在学术方面,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组合门槛模型与基于大国开放DSGE模型的制度演进模拟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黄晓薇, 张卓识, 卞洋
    国际金融研究. 0(1): 1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美欧对俄频繁金融制裁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加速“去美元化”,这为发展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带来机遇。本文在允许第三方货币计价的条件下构建了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计价货币选择模型,分析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其作用机制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增强境外人民币信心两个方面。本文使用2005—2021年UNComtrade数据库构建了国家间贸易价格数据集,测算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研究发现: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剔除美元影响后该作用依然存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从稳定人民币对签署国货币汇率和增强境外人民币信心两个方面推进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本文研究对“去美元化”背景下稳步发展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 刘河北
    国际金融研究. 0(1): 2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受贸易保护主义等事件的影响,我国上游供应链不断受到冲击,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加大。为此,本文首先构建BVAR模型,发现如下特征事实:负向的上游供应链供给冲击将导致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上升。其次,构建含有垂直产业链结构、信贷约束和价格粘性的两部门新凯恩斯DSGE模型,数值模拟发现:DSGE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上述特征事实。机制分析表明:负向的上游供应链供给冲击将使上游产出下降、价格上升,并通过价格传递渠道、中间品供给渠道和就业渠道向下游传导,最终使总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上升。最后,反事实模拟三类政策对冲负向的上游供应链供给冲击的政策效果发现:一是在长期的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中,降低进口中间品比重进而提高中间品国产化率的政策效果优于提高进口中间品的替代弹性;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进口关税减税政策优于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三是“双支柱”调控政策优于单一货币政策,而且盯住进口中间品价格的宏观审慎政策优于盯住上游产出和上游产出价格。在实施产业扶持政策时,将上述政策搭配在一起,将形成叠加效应,更有助于维护供应链安全。
  • 环球金融
  • 陈雷, 张哲, 陈平
    国际金融研究. 0(1): 3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与现代金融监管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措施。2022年以来,中美利率出现分化,美国利率的上升是否会拉动中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有效性?作为现代金融监管主要内容的宏观审慎政策是否能够削弱这一影响?首先,本文采用时变系数分层因子模型,构建17个发达国家和1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全球联动程度指标,并将国债收益率曲线分解为预期短期利率和期限溢价,进而构建相应的全球联动程度指标。其次,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引入“流动性螺旋”,阐述宏观审慎政策对国债收益率曲线联动程度的影响机制。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上述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各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联动性,该联动性既来自预期短期利率的联动性,也来自期限溢价的联动性;随着一国宏观审慎政策收紧,该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预期短期利率和期限溢价)的联动程度显著降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开放经济下,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增强本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使用,有助于更好地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 金融机构研究
  • 廉永辉, 高佳伟, 张琳
    国际金融研究. 0(1): 5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2008—2021年我国434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零售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售业务能够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低、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较高的银行,零售业务对风险承担的降低效应更强。对作用渠道的分析表明:零售业务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盈利的波动性,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区分零售业务类型发现:除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外,其余各类零售业务均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此外本文还发现:零售业务质量越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低。
  • 陈晓洁
    国际金融研究. 0(1):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55家银行2012—2021年的数据,识别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深入剖析战略合作对中小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机理、路径和效果。研究发现:第一,超过半数的中小银行已采取战略合作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且战略合作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技术合作模式向“技术+资本”合作模式拓展。第二,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能产生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规模的普惠效应,且“技术+资本”合作模式比单一的技术合作模式产生的普惠效应更显著。第三,战略合作对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偏好程度较高、资产规模较大和位于东部地区的中小银行产生了更强的普惠效应。第四,效率提升和风险容忍度提高是战略合作行为产生普惠效应的重要机制。第五,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有助于强化战略合作的普惠效应,而金融监管强度与战略合作的普惠效应存在倒U型关系。
  • 金融市场
  • 涂永红, 张畅, 刘嘉玮, 朱乾宇
    国际金融研究. 0(1):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市场割裂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传统跨境支付在成本、速度、运营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在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的推动下,由四个法律辖区联合创建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为解决跨境支付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深度调研多家参与mBridge试点的央行机构和商业银行基础上,系统梳理了mBridge的内涵及运行机制,从经济效应、安全稳定效应、普惠效应及网络效应等方面对mBridge支付体系的独特优势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阐明其在治理机制、支付机制、信用机制、监管机制、技术机制和市场机制上的系列创新,及其在数字经济时代作为国际支付体系改革方向的重要价值。为更好地满足维护货币主权、保护隐私和技术迭代等需求,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mBridge的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机制,更好地发挥mBridge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赛道。
  • 金融公司
  •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国际金融研究. 0(1):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