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6期 刊出日期:2023-06-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苏剑, 刘伟
    国际金融研究. 0(6):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金融体系平稳运行,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现代化必须依托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载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逐步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金融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提供充分有效的金融支持。本文的研究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现代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张成思, 刘泽豪, 何平
    国际金融研究. 0(6): 1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信用货币体系下名义流动性与真实流动性的二元分离特征,阐释名义与真实流动性的概念与界定,构建虚拟经济空转的社会福利损失理论模型,阐明了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本质上由实体经济中的真实流动性决定,真实流动性不足无法实现社会最优资源配置。进一步根据中国1994—2022年的数据对真实流动性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的真实流动性水平在2011年前后发生了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趋势性变化,这种转变与这段时期虚拟经济空转情况走势相对应,印证了虚拟经济空转占用实体经济真实流动性进而导致资源错配和社会福利降低的理论逻辑。
  • 张正平, 陈杨
    国际金融研究. 0(6): 2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对微观家庭金融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面板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显著提升了家庭金融脆弱性;人口老龄化可通过增强风险厌恶、降低信贷可得性和强化数字鸿沟等渠道提升家庭金融脆弱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的家庭或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上述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进一步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相关政策。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葛奇
    国际金融研究. 0(6): 3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什么新冠疫情期间美国财政部采取的财政刺激计划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却未产生类似的结果?这一现象被称为“现代货币与通货膨胀之谜”。学者们试图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价格水平财政理论”加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量化宽松相当于美联储存款准备金与长期投资者所持债券的一种互换,仅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数量,并不直接影响广义货币的供给。而新冠疫情期间的财政刺激计划是财政部发债并由美联储使用存款准备金直接从公开市场购入,资金通过财政传递机制转变为个人和企业的银行存款,导致广义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单纯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当量化宽松政策与大量的财政赤字结合在一起时,会在增加基础货币的同时扩大广义货币供给,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尽管政府可以通过增发债券为当前的财政赤字融资,但带来的后果是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升高。财政赤字可以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但是增发的债券需由政府承诺通过未来的预算盈余偿还。
    本轮美国经历的通货膨胀在根源上是财政性的,是大量政府债务与不断削弱的财政政策框架可信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没有可信的财政安排提供支持,将无法解决这种财政性通货膨胀,相反只会使通货膨胀加速。未来几年,美国仍然存在趋势性通货膨胀风险。后疫情时代,应对通货膨胀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通货膨胀目标不应只是用来指导央行如何关注通货膨胀,而应当成为央行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协定。
  • 谷宇, 王宇凡
    国际金融研究. 0(6): 4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外汇宏观审慎工具纳入汇率预期管理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宏观审慎工具基于交易、信号及投资者情绪渠道影响外汇市场微观主体交易行为及市场预期的理论机制,并应用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及逆周期因子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汇率预期起到了合意的政策效果,而逆周期因子主要在2020年6月以前发挥作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交易、信号和投资者情绪渠道进行政策传导,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通过交易和信号渠道进行政策传导,逆周期因子通过交易渠道进行政策传导。
  • 环球金融
  • 郭红玉, 耿广杰
    国际金融研究. 0(6): 6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衡量的是市场主体对美联储政策利率路径或政策行动的不确定性感知,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入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使用72个经济体1995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跨境资本流入数据,研究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跨境资本总流入、证券投资资本流入和其他投资资本流入;第二,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分别通过加剧全球金融周期和提高风险溢价降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入;第三,总体和部分子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跨部门国际溢出效应依赖于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不同强度,整体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特征,并且该非对称性特征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对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有效识别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资本流动和宏观调控效果的负向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提出政策建议。
  • 易祯, 郝天若, 朱超
    国际金融研究. 0(6):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检验了全球53个经济体2000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的外汇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其对汇率水平变动及波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外汇干预占GDP的比重上升1%时,名义和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幅度分别为1.12%和0.85%,名义和实际汇率波动率将分别上升36.31%和35.71%。外汇干预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效果并不对称:买入方向的外汇干预显著影响汇率水平变动,而卖出干预影响不显著;双向干预均会放大汇率波动率。进一步地,本文探究了常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工具和财政政策等措施的效果。结果显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贷款金额、实施口头干预能够显著平抑汇率波动,而财政政策的对冲效果不明显。本文结论表明:央行可以使用外汇干预来调整汇率,并在短期内运用口头干预,中长期运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对冲由此引发的汇率波动。
  • 金融机构研究
  • 秦晓雨, 明雷
    国际金融研究. 0(6):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自2015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就把早期纠正作用作为其两大基本职能之一。早期纠正机制的措施复杂多样,且不可观测、难以度量。本文通过119家农村中小银行真实存款保险费率的微观数据,基于风险差别化费率调整的视角测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作用,并检验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评估其整体有效性。研究表明:差别化费率对应银行风险评级,在上期费率的监管约束下,农村中小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和破产风险都有所下降;早期纠正作用对于高风险银行的风险约束效果更为明显,即“高费率”纠正了“高风险”。此外,早期纠正机制没有产生副作用,在纠正高风险银行的同时并未激励低风险的银行冒险经营;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早期纠正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