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5期 刊出日期:2023-05-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王国刚
    国际金融研究. 0(5): 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和推进器。金融高质量发展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紧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金融与经济的契合程度,这同时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解决好完善金融统计、防范债务增长风险、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等问题。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确立尊重常识、尊重规律和尊重法律的改革理念,厘清各层面的改革重心,形成判别金融改革成效的体系。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李建军, 范志昊, 周叔媛
    国际金融研究. 0(5): 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富裕和共享的有机统一,以金融广化为特征的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基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从收入、财富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家庭层面的共同富裕指标,并探究了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且该效应主要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促进家庭创业实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非劳动力和不健康人口比例较高的家庭中,普惠金融提升家庭共同富裕水平的效应更为显著,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此外,更高的家庭金融关注度和金融素养能够强化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支持效果。本文为测度中国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理解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渠道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 尹志超, 杨皓然, 张诚
    国际金融研究. 0(5): 2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不断增长的同时,部分家庭仍面临数字鸿沟和金融排斥问题。本文从微观视角,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对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为克服内生性引起的偏误,本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有效降低家庭金融排斥概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网络显著影响家庭投资类金融排斥,对家庭融资类金融排斥无显著性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通过影响个体金融知识、经济金融信息关注度和投资风险偏好释放家庭金融需求,弥补正规金融发展不足,降低家庭金融排斥概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村地区、低教育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金融排斥的缓解效果较为明显。本文研究为理解家庭金融和社会网络理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拓宽居民融资渠道提供理论依据。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尚友芳, 方意, 和文佳
    国际金融研究. 0(5): 3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及金融市场明显波动的背景下,研究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风险溢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混频溢出指数和混频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溢出的静、动态特征和传导渠道。从溢出结果来看,混频溢出指数能够较好地识别危机和重大事件。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险净输出方,外汇市场对实体部门的冲击最大,其次是股市、债市。不同时期,因内外部环境差异,风险溢出结构显著不同。从溢出渠道来看,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存在直接冲击渠道与间接冲击渠道,其中,“政策渠道”显示了宏观政策变量在风险溢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预期理论”在新冠疫情期间风险溢出中发挥主要作用。
  • 谢东江, 胡士华
    国际金融研究. 0(5): 4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工业绿色转型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整体上正向促进了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经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度量指标、改变被解释变量的测算方法和增加控制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以后,结论依然成立。分时段回归发现,绿色金融能正向促进2012—2019年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能正向促进2003—2011年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实施能显著提高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二,绿色金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绿色金融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次之,对东北地区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绿色金融对大型城市的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中小型城市。第四,对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城市工业技术进步,不能显著促进城市工业规模效率和城市工业纯技术效率。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助力高耗能、高排放工业项目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等政策建议。
  • 金融市场
  • 黄赛男, 李佳雯, 朱明杰
    国际金融研究. 0(5): 5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9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的双边银行跨境资本债权与债务数据,从资本属性(本国或外国银行资本)与资本流动方向(流出或流入),分析双边汇率大幅贬值和大幅升值对双边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各类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通过测算汇率大幅贬值和大幅升值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发现:汇率双向大幅波动对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呈现非对称性特征。一国汇率大幅贬值时期,其银行跨境资本债务(外国银行资本流入)大幅减少,而债权(本国银行资本流出)变化不大;汇率大幅升值时期,其银行跨境资本债权大幅撤回(本国银行资本流出减少),但债务(外国银行资本流入)变化较小。侧重于外汇敞口和外汇流动性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缓解汇率大幅双向波动导致的双边银行跨境资本流动变动。本文区分双边汇率大幅贬值和大幅升值,拓展了汇率波动对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的研究范畴,为“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管理资本流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 兰晓梅, 杨胜刚, 陈百助
    国际金融研究. 0(5): 7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放经济条件下,当一国市场主体对外借债时,除最优外债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处于稳态均衡外,还可能存在更低外债水平导致经济处于危机均衡状态,产生除最优稳态均衡外的多重均衡现象。本文基于多重均衡视角,通过构建产出抵押模型,分析一国市场主体以产出为抵押物对外借债的风险,并进一步将产出抵押模型拓展为资产抵押模型,分析金融机构以不同类型资产为抵押物对外借债的风险。为消除多重均衡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本文纳入非线性资本流动税工具(根据以不同抵押物对外借债时的规模累进征税),模拟中国总体外债与金融机构外债的最优资本流动税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当前总体外债水平不会引起由多重均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国内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替代弹性越小,总体外债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最优资本流动税率越低,可采用补贴型资本流动税率鼓励外债资金流入。第二,中国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率低于最大对外负债率,但基于金融加速器机制,应通过约束型资本流动税率进行管理。第三,中国当前金融机构外债水平远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金融机构对外借债的抵押资产流动性越大,最优资本流动税率越高。
  • 公司金融
  • 徐国祥, 郝晋豪
    国际金融研究. 0(5):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对金融化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企业金融化程度提升使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剧,且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这一作用逐渐增强。对样本时期进行划分,采用金融收益作为金融化指标,得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受监督程度较低、财务环境较差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阻碍未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研究使用动态指标衡量金融化,并结合货币政策视角,为避免“脱实向虚”引起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提升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