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期 刊出日期:2023-02-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隋建利, 张龙, 申瑛琦
    国际金融研究. 0(2): 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刻画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家信心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关联关系的宏观表象,进一步通过SV-TVP-FAVAR模型量化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并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双重视角检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进出口贸易效应是否存在企业家信心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既有低位盘整趋势,又有突发冲击下的剧烈波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家信心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反向背离的联动关系。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检验证实,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进出口贸易效应存在企业家信心传导路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大多呈现进出口贸易负向冲击特征,长短期内进出口贸易响应状态存在差异。
  • 苏凇, 龚诗阳, 龚江辉
    国际金融研究. 0(2): 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居民财经素养能够优化个体决策,减少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现象,促进居民总体福祉最大化,实现整体消费水平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市场驱动力。本文采用依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从财经能力和财经价值观两个维度,构建居民财经素养评价体系,测度和分析中国居民财经素养。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居民有较好的“守财”观念,但“理财”能力有待提高,“用财”意识有待加强,在财经知识、预算计划、信息使用、冲动控制能力、成就导向,以及积极的财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应从整个社会层面提高对居民财经素养的关注,重视财经素养教育的普及。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杨翱, 金昊, 赵向琴, 陈国进
    国际金融研究. 0(2): 2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发生会对经济活动和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本文从商品需求侧与商品供给侧引入重大风险冲击并将“双金融摩擦”引入新凯恩斯DSGE模型来探究重大风险冲击的经济波动效应与金融风险效应,并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重大风险冲击通过推高企业贷款违约概率导致金融风险水平上升和经济衰退。第二,当重大风险冲击对商品需求侧的影响大于对商品供给侧的影响时,经济波动加剧、金融风险水平上升。第三,下调企业所得税通过改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降低金融风险;下调无风险利率虽然能够削弱重大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的负向影响,但会导致金融风险积累。因此,为应对重大风险冲击,中国应做好对困难企业的财政支持与信贷支持,提高财政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能力。
  •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国际金融研究. 0(2):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环球金融
  • 梅冬州, 马振宇
    国际金融研究. 0(2): 4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迅速上升,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重风险叠加严重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采用面板局部投影法,考察风险冲击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发现杠杆率较高、金融市场摩擦较大、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的新兴经济体,会遭受更严重的负面冲击。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小国开放DSGE模型,详细分析全球金融风险冲击影响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对于杠杆率较高和金融市场摩擦程度较大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冲击会使企业风险溢价上升幅度更大,对经济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资本流动顺周期性较强的新兴经济体,风险冲击会显著抬高国家主权风险溢价,使国内基准利率上升,放大风险冲击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新兴经济体通过控制宏观杠杆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 金融机构研究
  • 屠堃泰, 赵胜民, 蒋双田, 张瀚文
    国际金融研究. 0(2): 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在“双支柱”框架下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降低其风险承担。MPA于2016年首次提出,于2017年升级。本文利用2009—2018年中国4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推算银行广义信贷规模,通过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探究MPA对银行广义信贷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PA的实施显著抑制银行广义信贷的过快扩张,并且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二,MPA对银行广义信贷的影响存在结构差异。面临考核压力的银行倾向于先压缩非狭义类型信贷规模,但对狭义信贷和表外理财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将推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转变。第三,以上结论在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分组与基于广义信贷增速的分组中保持一致,表明实施MPA的政策效果是稳健的。
  • 金融市场
  • 周开国, 关子桓
    国际金融研究. 0(2): 7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碳市场规模已居全球首位且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政府明确指出,推进“双碳”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碳定价机制”。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发展最为成熟的碳市场,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采用欧盟碳市场2013—2021年日度数据,结合其特殊的三市场结构特征,利用VECM-DCC-GARCH模型测度了欧盟碳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碳期货有效发挥了套期保值及价格发现功能,提升了碳市场定价效率,有助于完善碳定价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发挥有赖于期货价格对实体企业交易需求信息的充分反映,全国碳市场需加快扩容;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丰富多元的市场主体结构与蓬勃的市场活力,发展碳期货能够有效吸引各类主体参与市场、提升市场流动性。基于欧盟碳市场期货功能发挥情况及其原因,并充分对比中欧情况,本文提出针对我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李珂欣, 陈中飞
    国际金融研究. 0(2):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普遍提高给全球金融资产配置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利用2009—2017年47个经济体对132个经济体的双边证券投资资本流动数据,考察母国(资本流出国)和东道国(资本流入国)经济不确定性对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母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会增加母国股权与债权资本流出,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则会减少东道国股权资本流入。第二,当东道国面临极端经济不确定性情况时,母国经济不确定性对金融资本流出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当母国面临极端经济不确定性情况时,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不再显著降低股权资本流入,但会显著降低债权资本流入。以上结论主要对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资产配置成立,而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资产配置存在“本土偏好”。此外,东道国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越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高、汇率制度越灵活,越能缓解东道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对证券投资资本流入的负向影响。上述发现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的全球资产配置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