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11期 刊出日期:2023-11-12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张晓晶 江振龙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动荡起伏,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为核心特征的滞胀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滞胀风险的成因发现:经济基本面、政策面、结构性因素和预期共同驱动通胀高企,持续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使核心服务价格成为美国通胀中最“顽固”的部分;在全球总供给“逆风”的时代,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短期看,全球滞胀风险会降低新兴经济体的产出,恶化其债务情况。随着金融动荡从外围国向中心国传导,滞胀风险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中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面临趋势性下移,低增长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面对全球滞胀风险的外溢效应,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防范中心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将扩内需放在首位,着力应对“滞”的风险,促进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何莎
    国际金融研究. 0(11): 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探索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本文将金融加速器框架与环境模型相结合,构建环境一般均衡框架,重点对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选择、经济效应与政策评估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绿色量化宽松政策、绿色宏观审慎政策、绿色合格抵押品政策及绿色再贷款政策等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都降低了碳排放对经济产生的负外部性,提高社会福利,理应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选项。不同央行碳减排工具的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绿色量化宽松政策和绿色再贷款政策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挂钩,倾向性增加绿色企业或行业流动性,保障经济稳定的同时,也抑制非绿企业或行业碳排放,减轻碳排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外部性。相比而言,使用绿色宏观审慎政策和绿色合格抵押品政策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进行结构性引导,对碳减排产生较大促进作用,社会福利改进显著。银行资产配置“黏性”程度是影响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
  • 丁一兵,张晓鸥,刘紫薇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7-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的重要过渡环节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政策安排。本文以2003—2021年159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清算行对中国OFDI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清算行的设立将对中国OFDI效率提升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清算行可以通过降低汇率预期波动风险和汇率实际波动风险的汇率风险渠道提升中国OFDI效率,而在以金融效率、金融深度、金融诚信文化、金融稳定性和银行系统规模为标准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设立清算行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对高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有序推动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应对多重不确定性叠加的国际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 环球金融
  • 邢学文,郭 枫
    国际金融研究. 0(11): 29-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境外自贸区建设相结合,从人民币汇率的区域影响力角度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通过两区制FTP-MS和TVTP-MS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与RCEP区域10个目标经济体货币汇率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不仅影响RCEP区域内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的波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汇率的波动,且人民币汇率对这些货币汇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区制转换特征。本文建议,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掘RCEP红利空间,积极支持人民币在RCEP区域内发挥融资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作用,成为该区域的“货币锚”,并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金融机构研究
  • 李兴申,谭小芬,苟 琴
    国际金融研究. 0(11): 4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网络关联性特征在全球金融冲击中的作用,本文构建了2000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网络,分析网络关联性特征对全球金融冲击负向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网络关联性特征在全球金融冲击对各经济体银行跨境资本流入的影响中产生“倒U型”调节作用。全球金融冲击会加剧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网络的区域化特征,进而影响各经济体银行跨境资本流入水平。面对全球金融冲击,各经济体实施的资本管制政策能够起到“倒U型”调节作用,因此需要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政策的实施强度。各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网络关联性特征的变化,及时采取适度的监管措施,以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
  • 黄东霞,邓凯骅
    国际金融研究. 0(11): 5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160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数据,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银行业计提前瞻性的影响。2018年预期损失模型应用以后,运用模型的非上市银行和城商行相对于未应用组的计提前瞻性显著提升,且应用效果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银行中表现更加突出。前瞻性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但在部分子样本中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银行管理预期的视角从未来盈利转向未来损失,计提的信号传递动机因此下降。运用模型以前计提前瞻性较弱、信号传递动机较强的银行,运用以后表现出前瞻性显著提升与信号传递动机变弱。因此,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调节仍需多政策合力调控。
  • 公司金融
  • 李晓艳,梁日新,李 英
    国际金融研究. 0(11): 6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不同ESG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信息,本文考察了ESG评级与评级分歧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越高,股票流动性越高;ESG评级分歧越大,股票流动性越低。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的ESG评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强化了市场正面预期,有利于提高股票流动性;ESG评级分歧提升了企业经营风险,降低了市场正面预期,进而导致股票流动性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ESG评级与评级分歧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在信息透明度较低、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低以及重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不仅丰富和拓展了ESG和股票流动性的相关研究,还为我国制定统一的ESG评级标准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王 馨,王 营,吕 静
    国际金融研究. 0(11): 7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打通消费环节堵点是加强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信息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已在信息消费领域先行先试诸多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政策。本文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该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促进作用源于需求拉动和创新驱动两个机制,并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发挥显著的催化剂作用。本文为更好地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为形成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