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4期 刊出日期:2022-04-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刘传江, 张劭辉, 李雪
    国际金融研究. 0(4):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力推进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政策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重要的助推器。本文以原银监会颁布《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 年39 个工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中国重污染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降低了重污染行业的绿色技术进步率,但显著提高了重污染行业的绿色效率,最终显著提高了重污染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行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实践证据丰富了绿色信贷政策效果研究,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政策建议。
  • 舒利敏, 廖菁华
    国际金融研究. 0(4): 12-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重污染行业企业而言,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有限制其扩张落后产能的功能,还有支持其绿色转型的功能。然而,当前对绿色信贷政策微观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抑制重污染行业企业落后产能扩张方面,对绿色信贷是否引导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转型缺乏关注。本文从企业环保投资角度探讨了绿色信贷引导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转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转型投资水平,但对其末端治理投资并无显著影响,体现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资金投向的“引导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对企业绿色转型投资的促进作用在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和国有企业更显著。增加借款规模是绿色信贷影响企业绿色转型投资的重要途径,绿色信贷无法通过降低借款成本和改善借款期限结构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本文的发现为全面理解绿色信贷政策微观效果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了参考。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熊鹏翀, 纪洋, 朱孟楠
    国际金融研究. 0(4): 23-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资约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拦路虎”,征信制度的完善为纾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目前,我国的征信制度以公立征信机构,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主,私营征信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公立征信机构能否完全替代私营征信机构的作用?为什么中国私营征信机构发展缓慢?本文基于手工收集整理的世界银行征信数据,考察私营征信机构与公立征信机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差异及影响私营征信机构建立的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私营征信机构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且此效应对于融资越困难的企业越显著,但公立征信机构并未发现类似效应。第二,经济体的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建立私营征信机构的可能性越高。第三,对于建立了公立征信机构的经济体,出现私营征信机构的可能性更低。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应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协调私营征信机构与公立征信机构的关系,促进私营征信机构发展。
  • 环球金融
  • 刘瑶, 张斌, 张明
    国际金融研究. 0(4): 3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规模显著缩小的原因之一。基于危机后中国企业杠杆率显著攀升与公司储蓄阶段式下降的事实,本文认为,此轮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缩减可能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有关。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通过降低公司储蓄进而驱动外部盈余减少的作用机制后,本文运用CSMAR数据库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这一中间机制的存在,揭示了经常账户调整背后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储蓄行为。实证结果发现,不同杠杆率指标对储蓄率下降的驱动效果存在差异,相对总量负债,流动负债增加对企业储蓄下降刺激更大;企业所有制类型、所属行业、地区差异也关乎企业加杠杆驱动储蓄率下降的作用效果。总体而言,本文从微观视角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加速调整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
  • 金融机构研究
  • 蒋海, 王倩颖, 张小林
    国际金融研究. 0(4): 46-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 宋美霖, 张屹山, 杨成荣
    国际金融研究. 0(4): 57-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存款保险制度实现早期纠正功能的边界是什么,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实现早期纠正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投保银行与监管者的博弈处于分离均衡状态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实现早期纠正功能。然而,当高风险承担银行通过修饰财务指标规避监管时,该行为导致的混同均衡状态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中国自2017年起开展的早期纠正实践虽能抑制银行被动风险承担行为,但却促使银行主动承担更多风险,说明该实践正处于准分离均衡状态,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功能并非完全有效。通过提高监管效率和降低早期纠正措施的监管成本,能够收紧混同均衡的条件区间,从而更好地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
  • 金融市场
  • 阙澄宇, 孙小玄
    国际金融研究. 0(4): 67-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2004—201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GMM方法和TVP-VAR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总资本流动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人民币国际化抑制了总资本净流入,且该负向效应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均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总资本流出,该正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分类型看,在流入方向上,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证券投资流入,短期影响较大,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对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流入的影响总体上为负向效应,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在使得证券投资大规模流入的同时,也对其他类型投资产生了持久的挤出效应。在流出方向上,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流出,且短期效应较强,对证券投资流出的影响为负,且不断加深,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其他投资的同时,使境内证券投资者“本土偏好”增强。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避免过快推进对不同类型资本流动规模和方向产生扭曲作用。
  • 公司金融
  • 陆蓉, 徐天丽, 朱思源
    国际金融研究. 0(4): 78-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注危机冲击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影响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披露及评级作为社会责任的代理变量,并以极值相关性度量左尾系统风险,对危机前后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结果表明,危机冲击下,企业社会责任降低了个股左尾系统风险,发挥了“信任保险”作用,并且这一影响在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持续。对于市场化程度和地区信任水平更高的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更容易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信任保险”角色功能发挥得程度更高。对于危机期间大股东减持比例更低和分析师预测更乐观的这类信任能够更有效发挥“类保险”作用的企业,其社会责任降低个股左尾系统风险的程度更高。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危机冲击、企业社会责任和左尾系统风险的相关文献,为企业切实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政府加速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共识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与文化环境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李佳段, 舒榕
    国际金融研究. 0(4):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功能效应,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信贷融资水平,减轻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且该效应是通过提高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来实现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金融对企业信贷融资的降低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对于民营企业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金融对企业信贷融资的替代效应更为显著,说明数字金融促进了金融普惠。因此,未来应重点围绕“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持续提升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数字金融发展策略,并利用数字化金融的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推动传统银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