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7期 刊出日期:2021-07-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张成思, 尹学钰, 刘泽豪
    国际金融研究. 0(7):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存款创造贷款”和“贷款创造存款”两种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历史演进逻辑进行详尽阐释,阐明“创造”一词只体现存款和贷款数量增加的发生顺序,而不代表两种业务之间具有绝对的逻辑先后关系。本文强调,两种机制的核心差异在于贷款的自主性,与银行的经营决策、所处的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一结论对两种机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带来一定启示。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松时,银行可以按客户的借款意愿提供贷款并直接创造出存款。然而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紧时,银行需要在存款侧进行监管套利才能发放贷款,此时的贷款只能创造出流动性和安全性都劣于银行存款的“影子负债”。因此,忽视金融监管环境对银行贷款自主性的限制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扩散和系统性风险积聚。
  • 邓创, 谢敬轩
    国际金融研究. 0(7): 1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两个方面对中国金融稳定态势进行测度,并结合动态CRITIC 赋权法合成综合金融稳定指数,运用TVP-VAR模型实证探究中国金融稳定与经济、金融周期的交互影响及其状态相依性特征。研究表明: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金融稳定已由大幅震荡转变为小幅波动态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未对中国金融稳定整体格局构成严重冲击。第二,金融体系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对经济、金融周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变性和非对称性特征。第三,金融稳定不仅会制约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样也会受到经济和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背离将显著抑制金融体系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这些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协调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宋清华, 谢坤, 邓伟
    国际金融研究. 0(7): 2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科技纳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影响货币政策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并比较了金融科技影响下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增强了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升了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效果,但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比金融科技低发展区制而言,高发展区制下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逐渐增强,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呈弱化趋势,即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价升量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 环球金融
  • 郑乐凯, 汪亚楠, 李世林, 张铭心
    国际金融研究. 0(7): 36-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出口产品的国内要素含量是我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地考察了金融结构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能够显著促进某一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差异化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是导致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助推某一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重要渠道。本文的结论不仅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提升本国要素投入增值能力、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
  • 陈世金, 王爱萍, 胡海峰
    国际金融研究. 0(7): 46-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去工业化问题,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选取1996—2017年75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工业化有促进作用;发达国家金融开放对产业结构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金融开放呈现显著的去工业化效果,即金融开放度与产业结构指标具有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收入国家金融开放主要通过信贷和货币市场影响产业结构,高收入国家主要依赖资本市场影响产业结构。
  • 金融机构研究
  • 郭丽虹, 朱柯达
    国际金融研究. 0(7): 5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金融科技与普惠贷款融合发展较快,银行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及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提升了银行发放普惠贷款的意愿。第二,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降低了普惠贷款带来的风险,提升业绩,在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方面作用尤为明显。第三,在金融地理异质性上,随着分支行与总行距离增加,金融科技可有效提升远距离分支行普惠贷款经营表现和风控能力,发挥积极调节作用。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积极影响;银行可借力金融科技实现普惠金融“数智化”,提高业务效率,降低风险承担,扩大盈利空间;银行应坚持“审慎稳健”风险偏好和“小额分散”授信原则,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安全、便捷、公平的普惠金融服务。总行在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考虑各分支行因金融地理不同带来的执行效果差异,对不同经济区域分支行制定差异化考核政策与激励政策,减少政策溢出效应。
  • 金融市场
  • 李志辉, 杜阳, 胡心怡
    国际金融研究. 0(7):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2010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我国A 股市场的季度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于市场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一般法人类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操纵行为,但是金融类机构投资者持股会抑制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这是因为二者的持股目的和交易策略有所不同,导致其对市场操纵行为的影响产生差异;第二,金融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是通过增加股价信息含量、降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程度这一路径来间接实现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抑制,提升股票市场公正性。
  • 张雪莹, 刘茵伟
    国际金融研究. 0(7): 76-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对我国构建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0—2019 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为样本,借助陆港通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陆港通实施对债券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陆港通的实施能够通过改善债券流动性进而显著降低债券利差;在市场整体违约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流动性对债券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强,而陆港通的实施对债券流动性的提升及债券利差的降低效果明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国企债,陆港通的实施对民企债的流动性及利差的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及降低债券市场风险溢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 公司金融
  • 李小林, 常诗杰, 司登奎
    国际金融研究. 0(7):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2003—2019年我国A 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深入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包括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这一影响在异质性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潜在差异。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及降低现金流不确定性两种机制改善投资不足企业的投资效率,但同时会降低投资过度企业的投资效率,而较高的经济不确定性会显著弱化这两种机制的潜在作用,由此降低货币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特别地,经济不确定性会在更大程度上弱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高融资约束和高治理水平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但会缓解低融资约束和低治理水平企业投资过度的风险。本文在丰富企业投资效率相关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不确定性条件下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以促进企业有效投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