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1期 刊出日期:2021-11-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王媛媛, 韩瑞栋
    国际金融研究. 0(11):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提高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新型城镇化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8年中国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 方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并采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积极影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多种稳健性检验同样表明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通过激发城市创新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东北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东、中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孙俊, 沈雨田, 胡恒强
    国际金融研究. 0(11): 13-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浪潮使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关联状态,但全球化进程有时也会遭遇逆流,并非直线式向前发展。本文基于网络关联视角构建非线性模型,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净输出者”,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对绝大多数经济体而言均是“净贡献者”,并且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小于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我国出口、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高,其次是进口,消费的关联性最低;出口和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发挥支配作用,投资亦曾一度阶段性地处于支配地位,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国际循环对我国经济的溢入性较为显著,远大于我国国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我国不宜脱离国际循环而“独善其身”。本文结论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平衡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具有启示意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周先平, 皮永娟, 向古月
    国际金融研究. 0(11): 2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手工收集的数据,统计2005-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贷款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上浮、下浮的幅度,以此来衡量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计算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进一步地,本文以2013 年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模型检验这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人口规模、金融机构规模和数量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具有显著影响。贷款利率下浮和适当的上浮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压力,过度的贷款利率上浮会增加企业融资约束。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受地区差异、企业所有权和规模差异的影响。本文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戴静, 刘贯春, 张建华
    国际金融研究. 0(11): 3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债务期限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债务短期化条件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债务期限短期化导致企业长期投资面临融资约束,企业技术升级动机下降而套利动机增强,政府补贴有助于缓解创新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投资。基于2009-2018 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对于债务期限偏短的企业,政府补贴有助于其提高专利申请总体数量,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上升而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下降,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长期技术升级产生援助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上述效应集中体现在国有企业、非高技术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本文结论表明,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资金供给短期化对企业长期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金融“组合拳”政策。
  • 环球金融
  • 芦东, 刘家琳, 周行
    国际金融研究. 0(11): 4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收益-风险-流动性分析框架,以及1986-2018 年间43 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在全球风险偏好冲击下不同汇率制度对资本流动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当全球避险情绪较弱(平稳期) 时,浮动汇率制对总资本流入、其他投资流入和经跨国银行流入银行部门的跨境资本起稳定作用;当全球避险情绪较高(动荡期)时,浮动汇率制的稳定作用大幅减弱。进一步地,中间汇率制在平稳期和动荡期都能更好地发挥稳定器作用。局部投影法动态分析显示,浮动汇率制的稳定器作用在当期(一个季度内) 更为有效,在中长期则显著减弱。本文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稳定器作用提供经验证据。
  • 卜林, 赵航, 凡慧敏
    国际金融研究. 0(11): 55-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经贸关系网络化与复杂化的背景下,度量不确定性风险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GARCH-MIDAS模型,本文利用混频数据探讨了地缘政治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各国汇率波动的影响,并对全球不确定性风险的跨国溢出效应进行估计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多因子GARCH-MIDAS模型可以更好地捕捉跨国溢出效应长期成分的变化趋势。各国汇率水平对本国地缘政治风险冲击的反应在方向和程度上并不一致。各国汇率水平与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大多呈现显著的同向变动关系。
  • 金融机构研究
  • 张亦春, 王骁玮
    国际金融研究. 0(11):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目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要增强系统观念,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网络关联性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间错综复杂的关联结构使风险易在系统中传染,增加负面冲击的影响和范围。各机构和行业间股价波动溢出效应是网络关联性的直接体现,本文从股市波动视角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构建中国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59家上市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存在行业差异和分层,银行业是核心层,证券业起中介层作用,多元服务业处最外层。银行业是证券业和多元服务业溢出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证券业和多元服务业溢出变动互为格兰杰因果,股市震荡时期网络关联性更强。结合微观层面数据发现,资产负债率和机构波动溢出关系不显著,但高资产负债率使机构易受外部溢出影响,国家控股能够抑制机构波动溢出。建议根据机构和行业在关联网络中的地位,实行动态化差异监管,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监管框架。
  • 金融市场
  • 张雪鹿, 张宗新
    国际金融研究. 0(11): 76-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International CAPM 理论,本文运用NLSUR方法,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背景下,检验了人民币债券价格中是否出现汇率风险溢价,并分析了汇率对债券融资成本中各部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债券通启动近一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成为债券新的定价因子。第二,与债券市场开放前相比,长期限国债的汇率风险溢价为正,收益率会在汇率过快升值时上升不足;信用债的汇率风险溢价为负,收益率会在汇率过快贬值时上升过多。第三,债券收益率各组成部分与汇率的关系主要呈现门限效应,当升值超过一定幅度时,国债的期限溢价会增大;当贬值超过一定幅度时,信用债的信用溢价会增大。本文就防范汇市、债市风险传染和债券投资双向开放提出相关建议。
  • 公司金融
  • 黄贤环, 姚荣荣
    国际金融研究. 0(11):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我国“沪港通”和“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0-2018 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外部监督治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主业投资等渠道,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管理层代理问题较少、媒体监督较强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深化和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及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