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9期 刊出日期:2020-09-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韩景倜, 孟凡祥
    国际金融研究. 0(9):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美联储货币政策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非线性溢出效应。本文在新凯恩斯开放宏观经济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利用贝叶斯估计和数值模拟,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冲击效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冲击时的应对措施。研究发现:第一,非线性影响现象体现在美联储增发货币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冲击,影响幅度较大;美联储降息的价格型宽松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有利冲击,影响幅度较小。第二,非线性影响传导机制体现在美联储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中美汇率,由经常账户对中国经济产生传导作用;美联储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中美利率,由资本与金融账户对中国经济产生传导作用。本文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在数量型货币政策下增加产出增长偏好以应对美联储增发货币对中国产出的不利冲击,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下增加产出增长偏好以应对美联储加息行为对中国产出的不利冲击。
  • 马理, 彭承亮, 夏巍宇
    国际金融研究. 0(9): 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微观视角,从企业的融资成本、净收益和风险等多个层面,探索贸易摩擦背景下美国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利率调整对中国企业具有负向影响,造成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净收益下降和风险上升;贸易摩擦抑制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美国利率调整与贸易摩擦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损更加严重。建议中国央行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关注实体企业发展,利用灵活多样的定向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与产业。同时,加大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兰晓梅, 杨胜刚, 杨申燕
    国际金融研究. 0(9): 23-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均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逆周期调节,但其影响机制不同。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 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限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及其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下降。第二,仅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大幅减少了影子银行的规模,提升了影子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对影子银行发展的限制作用过大。第三,偏紧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限制的叠加效果较强,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其向企业贷款价格的调控较为平缓,更有利于规范其发展。为此,应从宏观上营造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且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同时,把握好中国宏观审慎评估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扩张的节奏和力度,合理调节影子银行资金的适度规模。
  • 孙红燕, 王雪敏, 管莉莉
    国际金融研究. 0(9): 34-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构建测度一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标。整体来看,2000—2014 年42 个样本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与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绝对值较高,但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指数较低,表明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一定“脱实向虚”发展特征。本文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实证检验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实体经济GVC 地位越高,越能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影响在OECD 国家更为显著。第二,金融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在高金融发展水平国家表现为负相关,在低金融发展水平国家为倒U 型关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应提升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实体经济地位,积极落实一系列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堵疏并举”措施,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 环球金融
  • 伍戈, 李斌, 戴雨汐, 钟益
    国际金融研究. 0(9): 44-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债务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总结债务问题与危机爆发之间关联的背后机理,通过构建跨国面板Logit 模型,从实证角度探究债务/GDP 水平及波动对经济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私人部门债务累积将提升危机发生概率,而政府部门债务累积在一定阶段内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概率。第二,各部门债务(包括总债务、私人债务、政府债务及外债等) /GDP 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均会提高危机发生概率。第三,债务/GDP 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或下降对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高于债务/GDP 水平本身。基于实证结果及相关分析,本文认为,当前我国财政政策还有一定空间,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税等手段进行逆周期调节。但目前我国广义政府债务与GDP 之比或已接近阈值,需保持审慎,注意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总债务水平,应更多从分部门视角关注政府债务与私人债务风险;外债风险更难以控制且可能与汇率风险相叠加,需对其予以关注。
  • 史恩义, 张瀚文, 闫晓光
    国际金融研究. 0(9): 56-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母国和东道国金融发展差异决定着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而金融发展差异对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选取2003—2016 年59 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GMM 与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对母国和东道国而言,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方式、金融发展差异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产生不同的国际产能合作绩效;合作国家的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也会影响双边绩效;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吸收能力对母国和东道国合作绩效的影响也不同;金融发展差异的弹性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产生较高的合作绩效。
  • 金融机构研究
  • 顾海峰, 高水文
    国际金融研究. 0(9): 67-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2013—2018年中国11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盈余管理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第一,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银行通过降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规模来提升盈余管理程度,由此引发银行信贷扩张,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第三,提高银行审计质量会加剧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震慑效应而言,高质量的银行外部审计对银行管理层更具增量信息传递效应。第四,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盈余管理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存在金融顺周期放贷倾向。货币政策调节作用仅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效,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更具敏感性。
  • 金融市场
  • 张雪鹿
    国际金融研究. 0(9): 77-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外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曲线数据计算外汇期权隐含方差,分析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定价情况发现,2015年“8·11”汇改前后,隐含方差和方差风险溢价分别纳入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和风险溢价中,市场对美元由风险厌恶转为偏好。进一步探讨风险偏好和风险因素影响汇率的作用机制,从短期资本流动和市场结售汇情况两个方面实证检验外汇供需与收益、风险因素的关系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受风险因素影响,对预期收益的反应是顺周期的,且顺周期性在对外汇为风险偏好时加强;总体上,市场结售汇,尤其是结汇行为对汇率发挥稳定器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编制人民币汇率市场情绪指数、差异化运用交易和汇兑相关政策工具的建议。
  • 何娜, 余海宗, 朱慧娟
    国际金融研究. 0(9):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信贷选择。实证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影响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市公司的长期贷款明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与信贷期限显著变短;该结论在以古代“丝绸之路”途经区域作为工具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选择的影响在信用等级较低和成长性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信贷的影响主要源于企业以“短债常借”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的主动选择。本文从微观企业信贷决策视角为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提供实证依据,对于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寻求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