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5期 刊出日期:2020-05-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马树才, 华夏, 韩云虹
    国际金融研究. 0(5):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并利用多重中介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具有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具有显著的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特征。政府干预与土地财政对挤出效应具有助推作用。公共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两个重要路径,但更大程度上归因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本身的直接挤出效应。
  • 马永健
    国际金融研究. 0(5): 1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国际清算银行实体经济宏观杠杆率数据,采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 单位根检验方法与GSADF 泡沫检验模型,研究了中国实体经济及各部门宏观杠杆率的收敛性和泡沫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均值并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中国实体经济、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私人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均存在显著的泡沫特征。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私人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已经走出泡沫区间,且长期来看存在收敛性;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仍处于泡沫之中,且表现为发散。围绕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建立以宏观杠杆率为重点,结合《巴塞尔协议Ⅲ》信贷缺口、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动态测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宏观杠杆率收敛性与泡沫特征等属性的政策建议。
  • 徐曼, 邓创
    国际金融研究. 0(5): 2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TVP-FAVAR 模型构建动态金融形势指数测度中国金融周期,基于小波变换方法,探究了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以及不同频率波动成分的叠加机理,并采用频域连通性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频带下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交互影响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由不同频率的波动成分叠加而成,其中,主周期表现为3~4 年的中周期波动成分,高频短周期波动仅在各金融子市场波动的共同驱动下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低频长周期波动主要源自信贷、汇率和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周期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较高的冲击影响,且主要表现为中短期效应。相比之下,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水平明显较低。
  • 环球金融
  • 吴锦顺
    国际金融研究. 0(5): 34-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发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货币政策对金融压力增加的状态依赖反应,并使用附加因子的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解决横截面相互依赖问题。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对高金融压力反应强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相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经常性地对金融压力做出反应,但在很高的金融压力时期,更多地采用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金融市场波动。从选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来看,中央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压力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且只有在金融压力特别高的时期,反周期的政策才不显著。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在高金融压力时期对经济增长下降采取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更少采用利率政策恢复经济增长。
  • 陈华, 郑晓亚, 陈荣
    国际金融研究. 0(5):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的持有目的是满足国际收支需要。与之不同,本文关注外汇储备的风险对冲功能。针对外汇储备属于国家资产的根本性质,将外汇储备置于主权国家资产负债表管理(SALM) 框架,利用或有债权(CCA) 方法对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策略和合意规模进行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基于SALM 视角,外汇储备的持有目的在于对冲主权国家资产负债表风险中的国内经济产出风险、私人部门风险、外债风险和财政资产风险。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策略与主权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隐含杠杆比例有关。当隐含杠杆比例过高时,为降低主权国家违约风险,外汇储备资产的配置策略应是提高外汇储备资产与国内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反之,则应降低外汇储备资产与国内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对主权国家违约风险具有门槛效应,存在可能合意规模。实证结果表明,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合意的外汇储备/GDP比例为高于11.49%。
  • 金融机构研究
  • 陈暮紫, 张小溪, 段海峰
    国际金融研究. 0(5): 5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银行业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被认为是多次金融危机传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构建了2003—2018年长周期动态跨境银行业资金流动网络,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分析了跨境银行网络的动态演化,并基于Map Equation方法研究了跨境银行业间的模块结构,分析了模块的风险传染情况。研究表明,国际银行业资金网络的关联,主要与经济地位有关,次贷危机比欧债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网络的影响更大,危机后网络连通度有所降低,但融合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印度等在国际银行业的资金流动影响越来越重要;美国、加拿大、日本和瑞士是资金流动关系最紧密的模块,总风险、模块内风险传染和模块间风险溢出的占比都较高。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释各地区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前后影响力变化,同时,传染性分析可以为国内和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提供参考。
  • 金融市场
  • 张冲, 杨洁, 丁剑平
    国际金融研究. 0(5): 66-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引入VIX 指数和EPU 指数等风险指标的基础上,本文使用门限回归和交乘项等方法系统地考察了2006—2018 年人民币的避险能力。研究结论主要体现为:第一,人民币是英镑和欧元的强避险货币和强对冲货币;第二,日元是人民币的强避险货币,人民币与美元和港元之间是弱避险关系;第三,2010年以后,人民币避险能力有所减弱,且大量基于人民币的套利交易加剧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第四,汇率制度是人民币具有避险能力的重要原因,在控制美元因素后,人民币的避险能力显著下降,但并未消失。相对稳定的币值是减少基于人民币套利和增强人民币避险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序的汇率市场化和适当的资本管制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避险能力。
  • 吴庆源, 王聪
    国际金融研究. 0(5): 7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99—2018年A 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分企业规模、分企业性质、分行业以及分时间节点等多个角度对异质性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周期性进行估计,从微观企业资产增长的视角探讨债务和股权融资周期性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债务融资周期性最强,小规模企业债务和股权融资显著逆周期,大规模企业显著顺周期,扩展分析发现并非国有企业的存在导致了大规模企业融资的顺周期性,而分行业的回归表明并非制造业企业主导了规模的异质性;第二,在周期视角下企业资产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债务和股权融资等外部融资手段而非内部融资,对于大规模企业更是如此,并且明显超过投资实物资产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驱动金融资产增长,造成资金空转现象;第三,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债务和股权融资的周期性特征较危机前明显淡化,企业层面融资波动加剧,且中小规模企业的波动明显要大于大规模企业,实物投资对资产增长贡献大幅减少。
  • 公司金融
  • 郭飞, 李庆华, 刘坤鹏
    国际金融研究. 0(5):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司债券发行为研究对象,探讨衍生品对冲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符合套期保值会计准则(CAS24)的有效对冲能够显著降低公司债券信用利差,而衍生品的一般性使用或声称以风险对冲为目的的使用并不影响信用利差。机制检验表明,降低违约风险和缓解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有效衍生品对冲影响信用利差的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衍生品对冲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在公司治理效率更低的公司、市场化水平更低的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以及非国有公司中作用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衍生品使用经济后果和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文献,也为会计信息价值有用性、公司和监管机构重视衍生品计量方法提供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