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8期 刊出日期:2019-08-12
  

  • 全选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林春, 康宽, 孙英杰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立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中国省际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基尼系数和DER指数研究东中西三大区域和八大综合经济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极化演变特征,并对指标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呈下降趋势,不同区域的演进趋势存在异质性;普惠金融发展差异较大的区域在差异增速上相对较低,即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程度有趋同态势;普惠金融发展极化程度较大的区域在极化增速上相对较低,即不同区域发展的极化程度有趋同态势;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DER指数的变化趋势是由疏离度的变化趋势所引致的。
  • 粟勤, 孟娜娜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14-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1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干预对区域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金融包容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效应,地方政府干预对于本省和临近省份金融包容性发展分别带来正向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干预还会通过改变银行业结构和法治化水平,对本省和邻近省份金融包容性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总的来看,地方政府干预促进了银行业市场竞争,有效提高了金融包容水平,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利于法治建设,对金融包容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更好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金融包容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刘一楠, 徐雅婷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25-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三元悖论这一国际金融的经典理论受到挑战,核心问题在于资本自由流动下,浮动汇率制度能否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本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包含信贷抵押约束的DSGE模型,论证在资本自由流动下浮动汇率制度无法调节以资产价格与通胀为主的金融跨境传染,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空间与政策效果,三元悖论变成二元悖论。因此,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机制是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键。
  • 沈军, 江美霓, 沈韵琦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3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师承这一崭新视角梳理了以Meade为起点的五代经济学家的学术贡献,廓清了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五代学术传承以“继承+创新”与“现实+理论+政策”为逻辑主线,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经济失衡与危机等非均衡问题。此外,第五代经济学家中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背景的学者脱颖而出。
  • 环球金融
  • 刘志东, 高洪玮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7—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55个国家的金融生态数据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采用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贸易矩阵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东道国周边国家金融发展对我国对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了不同维度的金融发展在国家和地区间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受到东道国金融生态状况的影响,还与周边国家金融生态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关。此外,东道国及其周边国家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会因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异质性,具体表现在金融生态内部的不同维度、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本文首次从金融生态视角出发,分析了东道国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在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和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引入东道国周边国家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发展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 李艳丽, 曾启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56-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国持有较高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增加本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需求,但是不利于本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供给。理论模型显示,从世界货币的供求均衡角度分析,存在一个最优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该规模以下,外汇储备的增加会促进本币的国际化;超过该规模之后,外汇储备的增加反而会妨碍本币的国际化。运用STR方法对美元、日元等七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与货币发行国(地区)外汇储备规模关系的实证检验显示,外汇储备规模对大多数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呈现先正后负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 金融机构研究
  • 王胜邦, 邓鑫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十多年以来,在市场环境和监管改革双重压力下,全球银行业告别了危机前以少量资本和过度期限错配支撑高速增长,并博取高额利润的发展路径,进入了高资本、低错配、低增长、低盈利的发展新阶段。银行业稳健性明显增强,业务模式回归传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演变成中美主导与日欧协同的新态势。这些变革很大程度上符合金融监管改革的预期目标,但在一些领域也超出了改革初衷。金融监管部门必须高度关注这些变革对银行业,乃至更广泛的金融体系稳健性和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 金融市场
  • 王雪, 胡明志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76-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人民币两次汇率改革为节点,利用1999年1月4日—2017年8月31日外汇市场交易数据,基于DAG-SEM与网络分析法,分阶段对汇改前后,人民币与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对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在“7·21”汇改前与其他货币无同期信息溢出关系,“7·21”汇改后,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同期信息溢出效应显著增强。“8·11”汇改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也更多地受到来自其他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并且其与非国际货币互动增强。两次汇改之后,人民币无论在收益率,还是波动率上,其接受的信息溢出均逐渐增强;人民币对外信息溢出在“7·21”汇改后并无显著增加,但随着“8·11”汇改的实施,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其对外信息溢出效应开始增加。总体而言,人民币两次汇率改革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但相比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较为成熟的国际货币,人民币汇率对其他货币的同期,以及总体信息溢出程度均有限,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 公司金融
  • 章卫东, 罗希, 王玉龙, 李浩然
    国际金融研究. 382(8):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6—2015年我国实施了定向增发新股的公司为样本,研究认购定向增发新股投资者类别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上市公司向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后公司的治理水平将会有所下降;第二,上市公司向非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后公司的治理水平将会有所改善;第三,与财务投资者相比,战略投资者认购定向增发新股后对公司治理改善效果更好;第四,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向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后对公司治理的改善效果更好;第五,无论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向财务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后对公司治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