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期 刊出日期:2019-02-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彭红枫, 朱怡哲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TVP-VAR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及实体经济的时变性影响。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看,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波动较大,中长期影响在2011年由负转正,其后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从资本账户开放通过影响金融稳定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来看,金融市场对资本账户开放冲击的响应越来越迅速,表明中国金融市场的系列改革增强了金融市场吸收外在冲击的能力。但2011年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2011年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说明现阶段中国不应急于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应当着力于打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率。
  • 郑威, 陆远权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13-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地理距离邻近会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本文讨论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主体融资的微观机理与宏观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2016年中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区分地方金融发展的本地效应和区域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实证检验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显著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控制内生性并引入工具变量之后,上述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发现,地方金融发展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地方金融发展对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金融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并试图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 环球金融
  • 李苏骁, 杨海珍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23-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证券资金大幅流入事件进行识别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基于54个经济体1990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本文首先对54个国家国际证券资金大幅流入事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1994年以来国际证券资金流动共经历了四次资本大幅流入的浪潮,分别是1999—2000年、2003—2004年、2007年以及2009—2010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涵盖推动因素、拉动因素和传染效应近20个变量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资本大幅流入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增速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各国发生资本大幅流入事件的概率;传染效应显著存在,如果一国的邻国发生资本大幅流入事件,本国发生资本大幅流入事件的概率也会显著上升。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开放度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增加使本国经济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增加资本大幅流入风险的发生概率,而更加浮动化的汇率制度会减少资本大幅流入的发生。
  • 金雪军, 陈哲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34-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80—2016年世界主要国际货币为研究对象,从对内币值和对外币值两个层面探究了货币国际化对币值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货币国际化对于币值稳定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但对于对内币值稳定与对外币值稳定的影响却存在差异;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银行业规模越大的国家,其币值波动也越大;相对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能更好地缓和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外部冲击,从而缓和币值波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之所以能缓和币值波动,是因为资本市场高流动性,而不是更大的规模。此外,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
  • 金融机构研究
  • 吕思聪, 赵栋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43-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银行多样性和融资可得性差异化的假设,构建了包含货币政策、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影子银行的分析框架,在银行间市场均衡状态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并采用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TV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央行增加货币投放能够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但是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且该影响程度大于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第二,外部冲击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负向外部冲击下中小银行增加对银行间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而使银行间市场利率存在上升压力;第三,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引起影子银行规模扩大,并且导致金融体系杠杆率上升。
  • 张娜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5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各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银行业结构、经营状况改变的现实需求,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的相关研究重燃兴趣。虽然我国货币政策贷款渠道与银行竞争关系的文献也逐渐增多,但成果亟待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据此,本文基于银行微观经济学中的Monti-Klein模型进行合理改进,构建了包含银行微观竞争因素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使用2003—2015年162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改进了货币政策的衡量方法后,运用系统GMM模型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考察银行微观竞争是否影响银行贷款渠道,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因竞争水平和政策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市场势力增加,会加剧利率波动对银行贷款增长的影响,并且主要体现在市场势力原本较低的银行。此外,该影响因政策立场差异存在非对称性。本文的研究为分析“银行微观竞争水平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其研究结论对银行业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转型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 金融市场
  • 闵敏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66-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某金融科技公司生产系统中的同业拆借市场高频逐笔询价记录,从羊群效应的视角切入,寻找钱荒产生的微观机理。首先通过梳理市场的特点,并根据其特殊性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市场中的权重异质性交易者(头羊)是引发短期过度反应的重要因素;然后,利用变点识别、秩相关计算和非参估计等方法对其进行识别;最后,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后续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即使市场资金供需平衡,一样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短期钱荒;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头羊的重复出现数具有微观结构代表性,可作为预测指标;进一步控制住短期资金供给差异,该指标同样会显著影响后续羊群效应的规模。本文最后对同业市场羊群效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 公司金融
  • 郭飞, 李薇, 张桂玲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7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首次实证检验了衍生品使用及其经济复杂性、计量复杂性对盈余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衍生品的使用影响了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大小,而且随着衍生品经济和计量复杂性的增强,商业银行会减少计提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本文还发现了衍生品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是盈余管理的主要路径。本文创新了衍生品复杂性的衡量方法,拓展了衍生品使用经济后果的文献。该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加强对衍生品业务的理解,同时为加强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监管提供了政策支持。
  • 王广宇, 韩亚峰, 郭小丹
    国际金融研究. 385(2):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整理2009—2016年银行对上市公司贷款数据库,以每家借款企业形成的不良贷款金额为研究主体,分别从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视角和企业债务违约的微观视角出发,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背景,研究新一轮不良资产的形成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第一,经济结构转型使得产业间协调程度和耦合度提高,对不良资产的产生起到抑制的作用,在“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资金链条绷紧,债务违约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不良资产的抑制作用比中、西部更加显著,而企业债务违约指标对不良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第三,房地产和工业行业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债务违约指标显著性更加强烈。第四,国有企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运营资本充足,国有企业债务违约的显著性弱于民营企业。第五,信用贷款不需提供担保物和抵押物,债务违约指标显著性要强于担保贷款和其他授信贷款。第六,固定资产贷款、科技研发贷款能及时地将更新改造和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率,提升“造血”能力,债务违约指标的显著性弱于流动资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