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12期 刊出日期:2018-12-12
  

  • 全选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
  • 贺力平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周期的制度分析方法解析十九大报告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深层含义,结合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考察“三去一降一补”内在相互联系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与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一些重要关系。借鉴国际经验,本文认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摒弃过去那种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原则,不以行政手段作为主推力;三是总结经验教训,政府部门应当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政策行为。
  • 王达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1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投融资额迅速增长,基本形成了区域创新中心。本轮金融科技创新对传统金融模式冲击的力度和速度都是空前的。金融科技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使发展中和低收入国家也能够分享技术创新的成果。目前,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呈现出美国、英国以及欧盟国家“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三方在不同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制度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后发优势。为此,中国应当从建立柔性的金融监管体制、打造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重视普惠的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流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形成开放的本土技术标准等方面明确金融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并重点在普惠金融、消费金融、智能金融以及监管科技等领域加大创新和应用力度,从而在新一轮国际金融格局演变中占据主动,助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潘敏, 周闯, 刘姗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2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中央银行预调微调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考察了其对构建利率走廊的作用。研究发现,预调微调在总体上平抑了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同时预调和微调两者对不同期限利率的影响在结构上具有期限互补的特点。预调通过预期引导缓解了中长期利率的波动,且书面和口头两种操作方式的影响较为一致。微调中的常备借贷便利对超短期利率较好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加剧了超短期利率的波动。尽管中期借贷便利总体加大了利率的波动,但其对不同期限品种的作用效果差异明显。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预调微调操作总体上能有效平抑利率波动,降低利率走廊运行成本,有利于实现构建利率走廊的长期目标。
  • 李广子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31-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近期推出的旨在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从金融学理论入手,对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功能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市场化债转股对于转股双方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丰富多层次融资体系,同时有助于熨平经济周期产生的风险并降低宏观经济杠杆率。与此同时,市场化债转股也给转股双方带来风险并产生一定社会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进展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投资者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反应是负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应会逐渐转向正面。此外,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仍把市场化债转股作为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一项政策。本文最后就如何优化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市场化债转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环球金融
  • 唐正明, 郭光远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40-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改进Amiti et al.(2017)和Gopinath & Itskhoki(2010)的模型,基于大国开放经济下企业的一般定价框架和2005—2014年42国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空间关联性及其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发现,大国间的通货膨胀存在空间关联性,该关联性与国际市场份额正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非对称性传导,该冲击除了体现在边际成本渠道,还表现出受市场份额影响的策略互补性。实证发现,存在受国际市场份额正向影响下的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空间关联性;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主要源于能源价格的波动,这种传递效应与市场份额负相关,而且能源价格越高,其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越显著。最后,本文为我国应对国际通货膨胀传导,尤其是应对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非对称性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建议。
  • 高谦, 何蓉, 朱启兵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5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贸易顺差或逆差如何影响资本形成。在分析中,从对贸易账户余额与资本形成关系的推导和论证出发,通过引入资本管制与强制结售汇假设下改进后的托宾实际可支配收入这一变量,建立起一个考虑贸易失衡影响的资本存量增长模型。进一步,对15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做了扩展分析。研究表明,贸易顺差会阻碍资本形成,贸易逆差则有助于资本形成;通过实行资本管制与强制结售汇制,可以改变贸易顺差或逆差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方向,进而改善资本形成路径。由此认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要切实把政策重心转向实现贸易平衡,通过加大进口来改进资本形成。
  • 金融机构研究
  • 谢梦, 范龙振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64-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所有减记债为样本,在减记债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银行盈余管理对银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银行盈余管理显著降低了减记债的发行评级,同时增加了减记债发行利差,这种影响在中小银行中更显著,大型商业银行的减记债盈余敏感性较低。此外,本文还发现,提高银行资本质量和外部审计质量能够降低盈余管理对银行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银行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文献,有助于投资者理解减记债风险。
  • 金融市场
  • 陈中飞, 王曦, 刘宛昆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7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迷局仍未破解。本文使用实际汇率制度RR分类,基于116个国家3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制度和金融三类因素,细分四类国家样本和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段,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充分探讨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经验规律;然后应用八种国际规律定量评价中国1994至2016年间的实际汇率制度安排。研究发现:中国的汇率制度演进都严重滞后于自身国情,汇率市场化乃是大势所趋;当前,应摈弃事实上的单一盯住制度,选择偏自由的管理浮动或者自由浮动制度。最后,将相似国家作为参照,提出中国在货币浮动安排、央行干预行为和外汇收支管理方面的整体改革措施。
  • 徐飞, 唐建新, 程利敏
    国际金融研究. 376(12): 84-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股价崩盘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存在明显跨市场传染性,加剧了股价崩盘的负面影响。本文以2000—2016年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股指为样本,通过构建国际贸易网络,实证检验国际间股市崩盘传染渠道与传染机制。研究显示:第一,股价崩盘会在存在重要进出口国际贸易关系国家、地区间传染,表现为国际贸易关系国家、地区崩盘频率会增加目标国家、地区股价崩盘频率;第二,本文构建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传染机制分析框架显示,国际贸易关系国家、地区由于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措施导致股价崩盘发生传染。本文基于“雷曼兄弟”破产准自然实验检验,依然表明股价崩盘会在国际贸易关系国家、地区发生传染,竞争性货币贬值是重要传染机制。因此,在制定关键性汇率政策时需要证监会与央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合作,提升整个资本市场防范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