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6期 刊出日期:2018-06-12
  

  • 全选
    |
    论文
  • 陈卫东, 谢峰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汇率制度未来改革不宜过快自由浮动。需从稳定外贸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汇率稳定的意义。发展中国家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较低,难以自发形成合理稳定均衡汇率,是汇率改革的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转型变革中的不确定性、经济长周期中的增长和停滞和汇率波动的相对性,发展中国家汇率自由浮动容易变成过度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主张尽快浮动的观点对汇率浮动的益处可能存在高估,“害怕浮动”有其合理性。未来汇率改革需在厘清有关约束的基础上综合施策、稳步推进。
  • 张小宇, 刘金全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1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已有大量文献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但绝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并未针对产出缺口调整名义利率,这与我国中央银行公开承诺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相悖。本文通过构建“伪产出缺口”作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偏离的一种测度,设定了基于“伪产出缺口”的泰勒规则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后顾性和前瞻性泰勒规则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中央银行存在针对“伪产出缺口”逆周期调整短期名义利率的偏好,为近年我国产出一直围绕目标增速中高速增长提供了政策依据。
  • 刘海云, 吕龙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2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因子多元随机波动模型(MSV),计算全球40个股票市场间的溢出风险价值(ΔCoVaR),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分析国际股票市场风险溢出的整体特征。研究发现:全球金融风险溢出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开放的发达国家对外风险溢出程度最高,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遭受来自外部的风险溢出;全球风险溢出网络存在明显的无标度性和小世界性,少数市场在风险溢出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后危机时代依然潜藏巨大风险;中国在全球风险溢出网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中国香港既是内地市场的直接外部风险来源,也是内地市场与外部冲击的重要中介。
  • 陈思翀, 费阳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34-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005—2016年间26个经济体的季度跨国面板数据,考察流动性与日元套息交易收益及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横截面上不同目标货币的流动性差异,还是同一目标货币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上,流动性都对套息交易收益与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同一时点的目标货币选择和同一目标货币的头寸动态调整上,套息交易都更偏好于高流动性的目标货币。再者,流动性对套息交易规模的影响存在着非对称性现象。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流动性在发达国家的影响程度更大;相较于流动性下降,流动性上升对套息交易规模变化的影响幅度更大。
  • 王胜邦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44-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巴塞尔III是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监管的最重要成果。巴塞尔III在强化风险资本监管的基础上,引入了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大额风险暴露限额等一系列量化监管要求,构建了多重约束审慎监管框架,实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融合。基于全球金融危机教训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监管规则,本文重点讨论了多重约束审慎监管框架的合理性和需要关注的问题。与巴塞尔I和巴塞尔II单一的风险资本监管框架相比,多种约束框架能够有效应对金融体系存在的多重金融摩擦和外部性,具体包括抑制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的累积,充分捕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压缩银行监管套利空间。同时,多重约束审慎监管框架增加了监管规则的复杂性以及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在监管实践中,各国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不同监管规则的相互作用和累积效应,评估对银行经营行为以及信贷供给的影响,权衡监管规则的复杂性、有效性,以及监管成本,尽量避免和缓解潜在的超预期影响。
  • 胡利琴, 胡蝶, 彭红枫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5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促使更多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银行借助杠杆投资形成了大量的同业风险敞口,银行间金融网络不断演进和发展。本文利用VAR-NETWORK模型构建了我国银行间的有向网络关联图,发现银行资产的高同质性和创新关联交易等因素导致风险吸收效应较强,风险外溢效应明显,但是整体系统性风险溢出指数仅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态势。为了进一步明晰风险传染的诱发机制,识别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对风险传染在吸收和外溢两个方向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网络集中度会增加风险的辐射效应,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张会刺激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诱发系统性风险上升。为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应提高金融体系的连通度,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溢出的方向和程度配以差异化的监管与政府干预政策。
  • 申创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65-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我国2005—2015年101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银行业集中度、竞争度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对集中度和竞争度区分的基础之上,我们首次将集中度指标HHI指数和竞争度指标Boone指数及二者的平方项同时纳入了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度都与银行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我国银行业近年的HHI指数和Boone指数均分别处于“集中-脆弱”和“竞争-脆弱”区域,即集中度的下降降低了银行风险,但竞争度的上升提高了银行风险。基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刘澜飚, 郭子睿, 王博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76-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有助于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前瞻性和预防性的功能,抑制系统性风险的积累。本文利用2009年4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乐观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悲观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的警示作用并不显著,只有房地产行业指数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反应,中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沟通影响具有异质性。中国人民银行和原银监会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机构,其沟通效果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是通过协调渠道而非信号渠道发挥作用。为增强宏观审慎监管沟通的有效性,我国宏观审慎当局应该明晰沟通的内容,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并做到“言行一致”。
  • 丁杰, 李悦雷, 曾燕
    国际金融研究. 376(6):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借贷是否具有贫民属性?本文运用“人人贷”的借款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低收入借款人具有更低的融资可得性和更高的借款资金成本,但没有证据表明低收入借款人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这意味着投资人存在嫌贫爱富现象,网络借贷本身不能解决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然而,P2P平台所产生的信息能够部分缓解这一金融排斥问题。这说明,需要P2P平台更好地发挥信息中介作用,才能进一步体现网络借贷的普惠性。进一步运用匹配出来的投资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低收入借款人的金融排斥主要来自高收入的投资人。这表明,通过适当的引导改变投资人结构,可以起到缓解金融排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