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10期 刊出日期:2017-10-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刘勇,白小滢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杠杆率及负面冲击在部门间的传染路径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和去杠杆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往研究由于忽视部门储蓄的内生再平衡机制,可能高估部门杠杆导致的总体风险传染性。本文基于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框架,首次通过构建传染乘数,在部门储蓄终止损失传染的模式下测度了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的传染性,并进而量化模拟了去杠杆与系统传染性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传染乘数由冲击的平衡效应和反弹效应构成,部门去杠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降低系统传染性。量化模拟结果表明,国外、住户和金融机构部门的去杠杆能显著减小源自其部门内部负面冲击的传染乘数,而政府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去杠杆效果较弱;多部门杠杆率联动下非金融企业部门大幅度去杠杆能有效降低我国宏观金融系统传染性。
  • 李建伟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1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了2009—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省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维度的渗透性”子维度在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主导效应,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大部分省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本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普惠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在省域层面上表现出非完全一致的关系;周边省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溢出效应或区域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 张耀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2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1年1月—2015年12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数据,首次对涵盖消费领域八个部门间的价格传导关系进行了实证探索,从网络层面全面解构了城市、农村乃至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传导网络及部门间价格传导的时滞变化,并进一步测算了三个网络之间的结构相关性。主要研究发现:第一,消费价格的部门传导关系普遍存在于城乡市场,全国、城市、农村的三个价格传导网络中均不存在价格孤立波动的消费部门。第二,相对于农村消费市场,城市中存在更多的部门价格传导关系,部门间价格的非对称传导关系较少,价格传导的溢出渠道较多,价格传导网络的整体结构更为健康、稳定。第三,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部门间传导时滞均在四个月以内,其中城市中各部门的价格溢出时滞相对较短,主要集中在一个月,农村则多为二个月左右。第四,全国、城市、农村的消费价格传导网络结构两两间均具有显著的结构相关性。
  • 环球金融
  • 王稳,张阳,石腾超,赵婧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34-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国家风险敞口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应的国家风险管理理论却尚待完善。本文首先梳理国家风险的内涵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结构性特征,明晰国家风险的概念边界;然后从国家风险管理效率的视角,采用WorstDEA方法对包括政治风险(含战争和内乱、国有化和征收、汇兑限制等)和主权信用风险在内的国家风险进行评估,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风险分析框架;最后,使用该方法对2016年全球192个主权国家的国家风险进行评级,并给出了相应的结果,以期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提供理论指导。
  • 银行业研究
  • 韩珣,田光宁,李建军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4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角度剖析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和机制,基于三个假设命题构建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融资结构的关系模型,并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融资结构对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业务的规模产生显著的影响,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影子银行规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相较于债权融资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第三,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与其融资结构的关系存在差异,国有、大型企业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占比高,影子银行化动机强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上升,影子银行化行为会因股东关注和社会舆论受到一定的约束。最后提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建议。
  • 李广子,王健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5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信贷在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已有文献主要基于宏观消费信贷数据不同,本文基于国内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信用额度调整这一独特样本,以信用额度的变化来衡量消费信贷的变化,从微观角度考察消费信贷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人口特征如何影响消费信贷作用的发挥。本文发现:信用额度调增从而消费信贷增加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信用卡使用频率和交易金额;此外,信用额度调增从而消费信贷增加会促进消费者调整消费结构,减少日常性消费,增加经营性消费和耐用品消费;最后,消费者在信用额度调增从而消费信贷增加时还会更少地采取全额还款方式,并增加取现行为。从影响因素上看,消费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等因素会对消费信贷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消费信贷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微观证据。
  • 刘笑彤,杨德勇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65-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中国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效率(TFP)及其分解,并通过其与互联网金融指数的回归结果发现,商业银行亟需寻求一种有效的战略途径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冲击和技术溢出。本文引入并购重组选择的虚拟变量及其与互联网金融指数的交互项,利用修正面板模型对其与三类商业银行效率进行分类回归,得出选择并购重组的商业银行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下获得更高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效率,且大型商业银行能更好地发挥此模式带来的技术优势,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选择则会对其原有的技术吸收能力产生抑制作用。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结果,对各类商业银行及政策当局提出建议。
  • 金融市场
  • 尹志超,张号栋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76-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首先采用因子分析中的极大似然方法提取金融知识指标,然后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发现,金融知识可显著缩小家庭财富差距。进一步,文章利用分位数回归法(QR)估计发现,金融知识对家庭财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知识对低财富组家庭财富的促进作用更大,即财富越多的家庭,金融知识的创富效应越小。同样,金融知识对社区财富的创富效应也呈递减趋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加强金融知识基础教育,开展金融知识技能培训,普及金融知识,可缩小家庭财富差距。
  • 王征洋, 曹勇
    国际金融研究. 363(10): 8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主权部门的债务是我国国家整体债务的主体并在逐年增加,国家主权部门资产的风险市场价值能否有效覆盖其债务是判断我国国家债务风险的核心所在。本文采用金融估值中的现金流折现法对我国主权部门资产的风险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依据不同的市场风险溢价进行了估值的敏感度分析,并在此框架下分析我国主权部门的预期债务风险。研究发现,2011—2014年,在假定的中等风险参数的敏感度测试中,我国主权部门的资产风险市场价值已逼近对应年份主权部门总负债的水平,且此种逼近程度在逐年上升;而在设定的高风险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中,我国主权部门则会陷入资产风险市场价值低于负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