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7期 刊出日期:2017-07-12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余静文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汇率作为开放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价格,对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取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的方法来识别汇率变动与劳动生产率间的因果关系,尝试从微观层面揭示汇率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增长驱动模式转变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升值使得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能够解释2005年至2007年6.5%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研究还进一步识别了汇率变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机制,人民币实际升值加剧了竞争程度,竞争的加剧能够通过逃离竞争效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 环球金融
  • 王冠楠,项卫星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1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一个标准的开放经济模型,引入外部融资溢价机制和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刻画了中国的金融摩擦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在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刺激下,投资效率冲击如何通过金融摩擦的放大效应将经济波动扩大至实体经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在一个存在金融摩擦的开放经济中,投资效率的负向外部冲击会导致资本预期收益率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在外部融资溢价上升和银行“惜贷”加重的双重影响下,企业的整体投资水平和产出水平都会出现下滑,从而凸显了金融摩擦的放大机制对宏观经济外部脆弱性的强化作用。为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充分考虑这一强化机制的存在,避免国内的资产价格受美联储加息政策的过度影响,并由此加重实体经济的负担。
  • 邓黎桥,董亮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2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外汇干预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被各国央行广泛采用,在当前中国外汇干预存在争议的背景下,总结中央银行外汇干预国际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哥伦比亚和新西兰两个代表性国家总结其外汇干预经验,然后基于面板工具变量法,对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干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央银行正向外汇干预对名义双边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均有减缓波动的作用,达到了稳定汇率的效果。从现阶段来看,当前外汇干预作为维护汇率稳定、调节内外平衡的政策权限,应该予以保留。我国中央银行要实现合理的干预行为,需要有恰当的干预时机、灵活的干预方式、与之协调的干预目标,以及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逐步完善的市场环境。
  • 银行业研究
  • 吴念鲁,徐丽丽,苗海宾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34-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事件充分暴露了流动性风险在同业之间的传染之快、后果之严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构建了基于机构的网络模拟模型(ABNS),研究不同冲击下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和后果,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节点度最高,属于中心节点。第二,中心节点违约的后果尤为严重。第三,市场流动性收紧到阈值时违约机构大规模爆发。第四,组合冲击加深了传染后果,同时为2013年6月“钱荒”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些解释。第五,提出关注同业业务规模及其分布等对策建议。
  • 隋聪,王宪峰,王宗尧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4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银行间网络连接倾向的异质性,以及其对风险传染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研究发现连接倾向异质性会使银行间网络形成群落结构。其次,通过构造具有群落结构的网络,反映连接倾向异质性。并运用模拟对比实验,揭示连接倾向异质性对风险传染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规律。最后,研究结果表明,连接倾向异质性导致银行更倾向于群落内部间借贷,使得群落内部的银行间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发生局部危机时,连接倾向异质性会导致群落内部更容易形成风险传染,但风险也很难传染到群落外。
  • 蒋海,黄敏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5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5-2015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了银行负债结构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存款负债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这一效应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加明显。同时,银行负债结构对其风险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资本充足率门槛效应,即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时,负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较低,但超过门槛值后,银行对负债结构的调整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
  • 周再清,甘易,胡月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42家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即同业资产扩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在同业资产业务结构中,传统同业资产业务(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为正。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资产规模较大和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稳健,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慢,而流动性较高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激进,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快。
  • 金融市场
  • 严佳佳,郭春松,黄欣,黄文彬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76-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缺口估计法间接估算了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境外存量,并且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论证了当前人民币境外存量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对比1961-2005年欧洲美元对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得知未来人民币境外存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势必逐步增强,进而威胁国内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从货币回流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与美元现实差异的根源,本文提出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的政策建议。
  • 王芳,张策,何青,钱宗鑫
    国际金融研究. 359(7):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区域货币的使用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研究验证了作者关于区域货币的频繁使用与区域内贸易合作具有“U型”关系的理论假说。与使用区域外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使用本区域货币进行交易,初期将增加区域贸易交易和结算的成本,对区域贸易合作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当区域货币使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对区域贸易一体化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这说明,在货币区域化过程中,需要增强区域内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加大区域内货币使用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其初期对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在实现货币区域化的同时也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本文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选择具有重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