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12期 刊出日期:2016-12-18
  

  • 全选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印文,裴平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纸币替代所产生的货币供给创造效应,使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环境更加复杂。本文所做的研究表明,中国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纸币的替代一方面扩大了中国人民银行监控下的货币供给;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人民银行监控外的货币供给。本文选取1995-2015年的数据测算了中国电子货币替代流通中纸币的货币供给创造规模,进而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王磊,朱太辉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13-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超过2时,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本文利用数据初步验证了相关假说。本文也进一步推断了货币化率下降的最可能的路径:在货币供给增速不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投资渠道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降低,资产价格上涨,居民财富增加,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物价和产出逐步上升,M2/GDP缓慢下降。
  • 姚宇惠,王育森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23-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总结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框架,对长短期因素影响汇率的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人民币均衡汇率在中长期由购买力平价、贸易壁垒和资本管制决定,在短期由利率和资本流动决定。以此为理论基础,本文选取了一系列衡量长短期因素的经济变量,构建协整方程对1998-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并用估计方程对2015年上半年的均衡汇率做了计算。本文对历史上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均衡汇率的错调程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继而分析了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原因,认为中国2012年以后出现的资本流入下降、美联储加息预期和中国央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了本轮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本文认为,人民币未来短期存在贬值压力,但中长期仍会维持相对强势。
  • 环球金融
  • 马理,李书灏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3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等因素响,卢布币值出现剧烈波动,对经济结构单一而脆弱的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的技术方法(SVAR)构建了一个三层级的实证模型,检验导致卢布出现币值危机的主要原因,以及卢布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的重要因素,而原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卢布币值的稳定,并对俄罗斯经济影响巨大;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是俄罗斯经济出现动荡的导火索,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俄罗斯经济的致命伤。降低对单一产业产出的依赖、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可以增强俄罗斯经济应对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抵抗力,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相关政策建议也对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的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 银行业研究
  • 刘春志,张雪兰,陈亚男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43-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引入信用信息分享机制以纾解“融资难”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完善征信体系的初衷之一。然而,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信用信息分享能否促进信贷供给增加却存在严重分歧。针对这一研究缺口,本文试图从银行集中度的视角切入,探讨信用信息分享与信贷供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因受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以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用信息分享可显著促进信贷供给,而银行集中度则降低了信贷可得性;进一步地,对不同银行集中度水平下信用信息分享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所做边际效应分析表明,随着银行集中度的提高,信用信息分享对银行信贷供给的正向效应逐渐减弱。因而,要缓解“融资难”问题,监管当局应进一步深化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银行业集中度,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分享对信贷供给的正向效应,以切实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
  • 马传慧,阮永平,郑凯,张君子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5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以银行在信贷资源投放时如何克服逆向选择问题为研究视角,利用2001-2013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宏观货币政策调整考察了信贷资源投放时银行甄别机制作用于信贷资源流向的机理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银行基于投资的甄别机制扭曲,银行信贷资源流向呈现“过度效应”;基于产权的甄别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国有企业信贷资源流向呈现“过度效应”;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宽松时,基于投资的甄别机制作用减弱、基于产权的甄别机制作用增强,信贷资源流向“过度效应”更为严重。
  • 张敬思,曹国华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64-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资本约束加强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理论模型,使用2009年至2013年我国53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研究资本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门限效应,并对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资本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数量约束和资本质量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均存在门限效应。资本数量方面,资本充足率的门限值为11.95%。资本质量方面,核心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的门限值为69.93%。当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占比低于相应的门限值时,加强资本约束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反之则会增加或不能显著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此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度存在明显差异。
  • 金融市场
  • 严佳佳,幸进成,黄健铭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7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作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增量措施,香港人民币离岸利率的推出被赋予了倒逼在岸利率改革的政策目的。本文通过构建存在资本管制条件下在岸与离岸市场资本流动竞争模型,推导发现离岸利率会对在岸利率形成倒逼效应,同时放松资本管制会强化倒逼效应的影响。本文以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离、在岸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为研究对象,采用ARDL-ECM模型以及边界检验证明了对超过14天期限品种而言,离岸利率对在岸利率的倒逼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资本账户开放对倒逼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
  • 张明,郭子睿,何帆
    国际金融研究. 354(12): 84-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本文在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月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隔夜Shibor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变动会通过流动性规模渠道与货币乘数渠道显著影响隔夜Shibor;第二,隔夜Shibor的历史变化与CPI同比增速变动也会显著影响隔夜Shibor;第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与上证指数环比增速将会显著影响隔夜Shibor;第四,外汇占款增量变化对隔夜Shibor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央行对外汇占款变化进行了有效的冲销;第五,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的结构性模型,对隔夜Shibor变化的预测精度要显著高于仅基于隔夜Shibor历史数据的ARM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