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11期 刊出日期:2016-11-18
  

  • 全选
    |
    特稿
  • 余永定,肖立晟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汇率政策的实质是“逆市场的预期管理”。迄今为止,汇率决策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害怕汇率浮动。过去是害怕升值,现在则是害怕贬值。然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实行的“预期管理”并不能导致汇率的自主稳定。面对无法出清的外汇市场,当前实施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让篮子货币陷入易贬难升的困境。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面对贬值压力,货币当局必须在汇率稳定、保住外汇储备、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项目适度开放(或维持适度的资本管制)四个目标中选择三个。有鉴于此,我们依然主张人民币汇率应该尽快实现可自由浮动。为了防止汇率过度超调,可以引入人民币盯住宽幅一篮子货币作为过渡措施。盯住宽幅一篮子的安排可以在防止人民币出现超调的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外汇储备的损耗。
  • 金融市场
  • 刘渝琳,贾继能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14-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刺激消费需求是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府及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消费金融效率为切入点,在拓展OLG模型和信贷配给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季度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以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人口结构变动主要通过利率和收入路径对消费信贷效率产生一定的正向效应;以利率市场化和基准利率调控为主要特征的政府利率干预对消费金融效率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短期内人口结构与消费的协同和消费金融效率的提升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利率干预并配之以积极的应对之策。
  • 李丽玲,王曦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2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Barro经典增长模型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波动,采用182个国家197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风险对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发现:(1)不考虑汇率波动时,资本账户开放存在“门槛效应”,对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低收入国家作用相反。(2)考虑汇率波动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有所弱化,并且汇率波动越大,资本账户开放的边际效应越小;分样本结果同样证实了“门槛效应”的存在。本文的启示:(1)结合风险因素可以更好地考察资本账户开放的作用。(2)适当控制汇率的波动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资本账户开放收益。(3)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不容忽视。
  • 环球金融
  • 金佳宇,韩立岩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36-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金融危机后,绿色债券成为国际证券市场的亮点。本文归纳和分析2007年至2015年国际发行的272只绿色债券,分析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绿色债券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绿色债券具有具体绿色投资项目的支撑和公共品属性;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在行业上侧重基础设施的绿色改造与新能源领域,凸显智能化与绿色化的结合,而新兴经济体更将绿色债券纳入金融发展的重点;相比一般公司债券,绿色环境风险几乎为零,具有项目透明性、信用评级较高、违约风险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好的风险特征。绿色债券可以成为国际资产配置的重点。结合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和国际经验,本文为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廖岷,王鑫泽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日本等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在监管制度上做出特殊安排,支持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成为服务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的典型模式,这对我国发展科技金融,落实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修订斯蒂格利茨的一个模型,证明科技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造成股权投资缺口,使市场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以投贷联动模式增加股权投资,可以改善配置效率,符合社会利益,从而解释了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用资产组合的最优化与专业化以及组合跨期最优化证明投贷联动模式具有激励效应,从而鼓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型小企业放贷。最后,本文使用独有的数据来源,实证验证了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显著有别于非科技型企业,并且证明了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上存在明显的效率差异,中小银行可能会更积极地以专门的机制参与科技金融。本文还就完善有关监管规则提出建议。
  • 金融市场
  • 张朝阳,应坚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56-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民币被IMF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后,中国重新启动熊猫债发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获得市场的正面反应。它与点心债市场一起,共同作为境内债券市场的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体系。本文根据美元、日元国际债的实践,论证境内市场发行的熊猫债与境外市场发行的点心债具有不同的市场功能,是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关系。熊猫债令境外机构可接触到境内庞大的本币资金,并令其有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目标,点心债则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手续简便,效果更高,与欧洲离岸债券发行惯例接轨。尽管熊猫债和点心债的发债体部分重叠,但鉴于两个市场整体规模很小,相对潜在的融资量及投资量,市场容量远远不足。内地积极推动两个市场建设,形成二元一体发展模型,可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这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发展利益。
  • 银行业研究
  • 王书朦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66-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境外人民币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借助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各类可能因素对以离岸市场为代表的境外人民币需求动态变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预期波动对境外人民币需求产生较强的长期影响效应,且当人民币汇率预期处于不同波动区制状态下,各类影响因素对境外人民币需求变化会产生明显的非对称性冲击。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关注人民币汇率预期波动,并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灵活性程度,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形成加以合理引导。
  • 金融市场
  • 方艳,贺学会,刘凌,曹亚晖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76-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同时考虑市场间动态“非线性”的互联互通性和联动进程中存在的突变性基础上,运用t-Copula更好地捕捉了金融市场之间非对称的尾部相依性的特征;通过t-Copula-aDCC-GARCH模型分析框架,对“沪港通”开启前后沪、深、港、美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及相应断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实证分析,以此来探讨“沪港通”是否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分析结果表明:(1)沪、深、港、美市场间确实一直存在动态相依性,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其相依性逐渐增强。(2)“沪港通”的开启并未如预期那样在统计上明显增强沪、深、港、美市场间的互联互通性。(3)四市间的相依结构在整个股市发展历程中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性的,存在多个明显的结构断点。(4)几次重大事件如2002年引入QFII、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都会引起四市联动性结构的剧变。
  • 环球金融
  • 安辉,秦伟广,谷宇
    国际金融研究. 354(11): 87-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黄金作为重要的金融资产和储备资产,其价格一直深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而2008年至2013年期间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更是对黄金价格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效应。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QE政策可能影响黄金价格的信号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流动性渠道,随后应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QE政策宣告事件对黄金价格的短期影响,并进一步应用滚动回归考察了QE政策对黄金价格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QE政策宣告对黄金价格有明显的影响。从长期看,QE政策分别通过作用于信号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流动性渠道,而对黄金价格产生了时变冲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