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9期 刊出日期:2016-09-12
  

  • 全选
    |
    特稿
  • 管涛, 谢峰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8·11”汇改后,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得到基本完善,下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汇率政策的选择。而做对汇率政策,在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至关重要。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精神,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强势人民币政策。强势人民币并非追求人民币单边升值,而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前提下,按照“对内平衡优先”的原则定位人民币汇率政策。它强调做对利率比稳定汇率更加重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让汇率政策给货币政策松绑;强调汇率水平变化是结果而非目标,允许汇率根据经济基本面情况短期波动,将汇率水平变化当成其他政策实施的结果而非预设的目标;强调汇率政策是对外筹码而非负担,支持纳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但非单方国际义务,支持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和区域货币合作。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杜勇, 胡海鸥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1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转轨经济背景,利用我国2005-2015年间短期融资券发行数据,从企业所有权性质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更多通过民营企业实现,而对于国有企业则并不显著。民营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超额发行量以及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发行利率溢价与货币政策立场代理指标显著正相关,而国有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则不存在这样的相关性。
  • 环球金融
  • 星焱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2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多次与普惠金融相关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愈加意识到,发展普惠金融亟需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参照或指引。本文归纳了普惠金融经济行为的“5+1”界定法;尝试性地提出和界定了“普惠金融论”,认为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对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和本质的解读,对普惠金融与包容性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对金融发展是否公平的价值评判;更进一步,本文通过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比较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内生式和外生式演化路径;总结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基本经济效应,及其与包容性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逻辑;构建了一种可以测度金融发展是否平等的普惠金融公平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国内外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的启示。
  • 银行业研究
  • 李志辉, 王近, 李源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38-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信贷约束下的单部门模型,本文从理论层面阐释了银行信贷、资产价格与企业债务负担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采用有向无环图分析方法、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并达到担保约束后,外部融资成本会相应上升,并压低资产价格,促使内生的担保约束进一步束紧,银行信贷也随之紧缩。根据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与杠杆率相比,债务负担比率对银行信贷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具有更高的解释比例,这表明债务负担比率在衡量企业债务负担上更具有效性。因此,应尝试不同行业或地域内企业部门债务负担比率的计算与监测,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而且能够为我国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企业去杠杆提供政策依据。
  • 周开国, 邓月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5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2005-2012年涵盖174个国家3047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并结合金融危机的背景,从全球视角探究政府控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政府控股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提升银行的稳定性,但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控股银行的收益波动性和股本波动性反而增加,即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政府控股虽然会降低银行的收益波动性和股本波动性,即收益波动风险降低,会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另外,在金融危机前后,发达国家政府控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府控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大相径庭。据此,我们提出政策建议,发展中国家政府控股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但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需要兼顾稳定经济大局和银行系统的稳定;发达国家应避免控股商业银行,避免干预银行的市场化行为。
  • 曾智, 何雅婷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63-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资本缓存和流动性的管理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本文使用我国47家商业银行2006-2014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资产比率这三个综合反映流动性结构指标对资本缓存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净稳定资金比例的改善能显著提高我国银行的资本缓存水平,而存贷比指标则会减少;(2)流动性资产比率对资本缓存没有显著的影响;(3)监管者可以通过管理风险水平的方式,提高资本缓存水平;(4)银行业务收益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缓存水平。
  • 金融市场
  • 陆晓明, 边卫红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75-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是离岸市场美元短期资产定价的定价基准,同时也对在岸市场美元资产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在离岸市场定价权的无为而治以及LIBOR报价体系监管缺失,一度导致LIBOR被操纵,无法反映银行间真实融资成本。本文结合对美元短期资产定价体系及LIBOR利弊及改革进展的分析,对人民币资产全球化定价体系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既要充分培育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主动干预手段及渠道,又要建立和优化在岸市场的资产定价结构,以维持在岸市场在人民币资产全球定价中的控制权和主导地位,避免离岸市场发展过于超前并形成惯性,从而使在岸市场边缘化。
  • 白晓燕, 邓明明
    国际金融研究. 354(9): 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18种货币分为已国际化、未完全国际化和待国际化货币组,分别对应货币国际化的后期、中期和初期,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考察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是否因阶段而异,并借助基于自举法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Bootstrap Granger Causality Test)探究货币国际化是否反作用于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惯性始终与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其他因素则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初期,经济实力和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助力,出口份额的扩大可能因为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对国际货币的偏好而阻碍自身的国际化;中期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口的扩大以及良好的经济预期是后期巩固国际货币地位的关键因素。货币国际化的福利效应在中期全面显现,后期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仅体现在出口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