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8期 刊出日期:2016-08-12
  

  • 全选
    |
    特稿
  • 陈四清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3-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截至目前,亚洲金融合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66-1997)是日本和美国主导下、以减贫为主的金融支持阶段;第二阶段(1997-2007)是金融危机驱动下的合作起步阶段;第三阶段(2008年以来)是合作深化阶段。然而,对美元流动性的高度依赖、区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合作向心力不强等因素仍制约着亚洲金融合作步伐。本文从风险防范、治理结构、市场结构、合作机制等方面对深化亚洲金融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香港的独特作用以及商业银行如何促进亚洲金融合作进行了分析。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何国华, 吴金鑫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13-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执行难度不断加大,学术界对于按一定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呼声也持续升温。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模拟得出不同金融市场开放度下的各主要利率规则的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开放主要会导致宏观经济短期受国外冲击影响波动变大,尤其是受国外利率冲击的影响,长期在利率规则作用下经济恢复均衡,且盯住国内通胀规则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时较为适用,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时传统泰勒规则较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坚持逐步开放金融的同时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进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畅通,从而使利率规则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各种冲击时发挥有效作用。
  • 王维俊, 裘翔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24-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发达国家央行在零名义利率下陆续推出各种非传统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国内对于这些量化宽松政策的外溢效应鲜有基于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一个价格黏性和垄断竞争的新凯恩斯开放经济模型下,分别将通胀目标制、名义GDP目标制和混合目标制下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入模型,探究处于零名义利率状态时,外国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对本国居民福利损失和本国央行最优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外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随着冲击持续性的不同、政策组合的不同以及执行力度的不同,会形成“双赢”、“以邻为壑”和“两败俱伤”三种局面,本国央行不仅应当审时度势做好政策应对,还应当积极进行国际政策协调。
  • 王学凯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38-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代际预算约束模型,本文选取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的29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新兴经济体的财政反应函数,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政府债务的上限。结果表明,政府负债率理论上限为130.50%,历年实际负债率上限处于84.81%-93.04%之间,就实际负债率而言,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且可持续的空间较大。本文进一步设计压力情景,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发现,利率的变动与负债率上限呈反向关系;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负债率上限变动存在正向关系;负债率的上限随经济规模对稳态值的正向偏离程度的减小而降低,随经济规模对稳态值的负向偏离程度的减小而提高;负债率上限随财政支出对稳态值正向偏离的增大而下降,随财政支出对稳态值的负向偏离上升而增加。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债务是可持续的,压力测试的结果也较为乐观,但影响债务可持续的风险依然存在。
  • 环球金融
  • 丁剑平, 向坚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48-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汇率视角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汇率间的动态关系。首先,在样本内和样本外预测中,中国和韩国名义有效汇率对本国大宗商品价格有稳健的预测能力,但是日本和印度不显著,同时四国名义有效汇率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本文也检验了相反方向的预测(大宗商品价格预测汇率),但没有发现显著的预测结论。其次,对影响预测结论差异的结构性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表明汇率制度和贸易依存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相关结论为中国等国际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冲击提供了新的理论。最后,本文提出了防范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 银行业研究
  • 陈雄兵, 邓伟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60-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表外业务的兴起与壮大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研究表外业务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否随着银行特征的不同而变化。使用2002-2014年中国2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和双向固定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另外,表外业务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而且这种关系在小规模、低资本和低流动性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 王维国, 王际皓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71-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金融压力指数法分别构建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产价格波动压力指数,并通过MSIH-VAR模型,分别识别三类金融风险及其风险等级。模型结果表明,三类金融风险划分情况与现实较为吻合,针对2000-2015年初的金融大事件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货币危机模型中,货币风险的变化与M2乘数有密切联系,且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能够及时地改变货币风险等级,二者存在反向变动关系。银行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为信贷的扩张,过快的扩张速度会明显提升银行的风险等级。资产泡沫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与我国的政策变化密不可分。
  • 金融市场
  • 巴曙松, 朱虹
    国际金融研究. 354(8): 8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资融券是否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进一步对市场参与主体行为业绩,以及市场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认为,当前融资融券所表现出的“强杠杆、弱风险对冲”特征对投资者情绪起到助长的净效应;进一步,包含融资融券在内的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波动性具有加剧效应。从参与者层面,消极型投资者受投资者情绪影响所导致的业绩波动程度大于积极型投资者;在融资融券开展不同时期内,投资者情绪对投资者业绩波动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表现。从市场整体稳定性层面,本文发现投资者情绪对内地A股市场的加剧波动影响程度最大,而对香港中概股市场及海外(非港)中概股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