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3期 刊出日期:2016-03-12
  

  • 全选
    |
    特稿
  • Kei-Ichiro Inaba Rory O’Farrell Lukasz Rawdanowicz Ane Kathrine Christensen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OECD经济体设立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未来的经济环境与危机时期相比有诸多不同,与危机前相比更宽泛的金融稳定概念已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未来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需要保留,并分析了在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期间可以选择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以及如果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又该如何选择这些工具。在后复苏时期,央行可以回归到盯住短期市场利率和缩小资产负债表。然而,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实施有所改变。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组合使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同时,央行可以采用利率走廊下限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作为降低政策利率的替代品,非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必要性降低,除非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在后复苏时期,仍然可以延续扩大抵押品和交易对方范围,推广央行间货币互换。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邓创,滕立威,徐曼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17-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中国的动态金融状况指数,并以此考察了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表明,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和缓慢扩张快速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且分别领先于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11个月和5个月左右;金融状况变动对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冲击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状况好转对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促进作用要比金融状况恶化对二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中国金融状况处于松紧适度的良性区间,因而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契机。
  • 陆桂贤,许承明,许凤娇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28-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学术界关于金融深化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已达成共识,但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金融深化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存在分歧。本文提出地区非国有企业负债占比以及地区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差额这两个新指标,以衡量地区金融深化程度。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地区金融深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不同,金融深化同时促进了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发现,经济周期会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第二产业在经济低迷期存在投资过度的现象,而第三产业在经济繁荣期投资相对不足;实际利率的提高有利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 环球金融
  • 邓博文,曹廷贵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40-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推手,社会各界均呼吁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欧美迅速出台了新的法规强化监管。但加强评级行业的监管能否改善评级质量,学术界却看法不一。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监管,可以改善评级质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非对称性监管优于对称性监管。美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是次贷危机前评级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需要采用非对称性监管模式,加大复杂性金融产品评级的监管力度,防止评级高估,提高评级质量。
  • 银行业研究
  • 李明辉,刘莉亚,黄叶苨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5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00-2014年期间中国10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别从银行负债融资成本、贷款信用风险、贷款资产收益率、其他盈利资产收益率、生息资产盈利能力和单位资产盈利水平这六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巴塞尔协议Ⅲ中的长期流动性监管指标—净稳定融资比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净稳定融资比率的提高显著提升了我国银行的负债融资成本,降低了银行的贷款信用风险;(2)净稳定融资比率的提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资产收益率,提升其他盈利资产收益率水平,不能显著提升银行生息资产的盈利能力;(3)总体而言,净稳定融资比率的提高增加了银行单位资产盈利水平。
  • 侯璐璐,刘元春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6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以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并基于合理的增长趋势假设和最适合对商业银行进行估值的股利现金流折现模型,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内在价值进行估值。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了,主要原因来自目前投资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披露不足、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未来存贷利差减小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方面的担忧。本文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综合化经营,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减少对净息差的依赖。
  • 金融市场
  • 刘威,李炳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72-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文化距离纳入改进后的投资引力模型,利用二维聚类法对Schwartz的三类文化距离与两类跨境证券投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比较,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对跨境股权和债券投资均主要产生负影响,其中投资双方基于实现个体还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文化差异,对跨境股权和债券投资的负影响均显著,且对前者的影响一般小于后者。因此中国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短期应与自身文化差异小的周边地区发展跨境债券投资,长期应缩小与美欧在个体利益、集体利益认知上的差异,稳定跨境股权投资流入。
  • 伍燕然,黄文婷,苏凇,江婕
    国际金融研究. 354(3): 8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而保留亏损的非理性行为,本文以某5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43.7万个人账户在2005年9月-2011年12月的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含有依时协变量的COX生存分析法,对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及其个体差异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基金投资者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盈利基金被卖出的可能性显著小于亏损基金。控制基金投资者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地域、开户渠道)之后,处置效应仍然显著存在;(2)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在个体层面有如下差异:男性投资者比女性的处置效应要弱,年轻的投资者(35岁以下)处置效应较弱,开户于证券公司的投资者较开户于银行的投资者处置效应弱,处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投资者相比其他地区投资者处置效应更强;(3)更换参考点以及控制理性因素如均值回复等之后,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