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2期 刊出日期:2015-02-12
  

  • 全选
    |
    专栏
  • 王宇鹏, 赵庆明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3-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东南亚危机之后,学界将关注的目标转向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金融体系脆弱是东南亚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别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理,以1961-2012年214个国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引入了利率、FDI、劳动力、出口、TFP、M2、政府公共支出、汇率等控制变量,采用时间维度的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金融发展与GDP、投资、消费增速波动率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以上三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宏观经济波动率越低,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波动率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
  • 张坤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金融发展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随后,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还能促进危机后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与此同时,在强调并重视金融发展在失衡的调整与经济增长和复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忽视各经济体存在具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效应,特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个体效应,其中尤以中国的个体效应最为明显。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尹久, 吴新宇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2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政策决策在宏观经济主流理论中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发现,决策存在量价演变规律,背后隐含流动性分析路径,这一路径说明“价”与“量”统一归结为流动性调整。向流动性分析路径回归是重新思考货币与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意味着有可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反思货币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广义货币政策决策的融合式新框架,包括目标、分析与工具三个层面,以此为理论依据研究了操作层面的决策逻辑。对于作为主线的流动性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以“能力、风险、趋势”作为要素的“ART框架”。
  • 徐淑一, 殷明明, 陈平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35-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市场利率、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产出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符合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变量选择的相关性准则;通过研究市场利率与央行三大政策工具之间的联动性,确定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调控具有可行性。特别的,本文将外汇冲销率,作为三大政策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的代理变量予以测算,并纳入政策变量的实证研究中。
  • 环球金融
  • 陈浪南, 赵旭, 罗融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4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充分考虑双边贸易的直接效应和产出乘数的间接效应基础上,本文采用参数变动的SVAR模型和基于各国2002-2011年经济增长率和贸易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通过贸易途径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预测了这些国家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相对于其他国家较小,而且我国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不大,这可能是由我国的加工贸易模式决定的。本文对于我国应对国外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我国外向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郭田勇, 丁潇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55-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全球金融包容性专题调查数据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科技化滞后、信贷可得性不高,且农村地区与世界的差距尤为明显。本文从银行服务的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意识和信贷资源价格是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共同因素,差异体现在信息科技水平显著作用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受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着重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并普及金融教育,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则可更多地依靠金融科技化手段。此外,推进普惠金融应在信贷方面有所侧重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且要保持合理的信贷资源价格。
  • 银行业研究
  • 李宏瑾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65-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骤然加速,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利率完全开放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差和盈利减少、信贷增速放缓、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业务转型等冲击之后,系统地考察了各国利率放开后的利率水平、利差和净息差变化、贷款风险及不同规模类型银行业务发展特点等情况。在国际经验和对我国利率体系及银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并顺利实现经营转型,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 皮天雷, 杨丽弘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77-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通过比较银行市场价值损失与发生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的差异来分离出纯声誉效应,并实证分析了该声誉效应对不同银行及损失事件不同阶段的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操作风险事件在不同时期会产生迥异的市场反应。在披露期,银行遭受损失时会出现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率,在结算期却出现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率,而在承认期,该效应却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上述声誉效应造成市场收益率的动态变化在不同类型的银行差异明显。这也启示我们,声誉效应的存在使银行有必要对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控制以及适时回应事件中的不确定信息。这将有助于减少银行的损失及保持市场的稳定。
  • 金融市场
  • 潘敏, 唐晋荣
    国际金融研究. 338(2):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2005年7月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人民币汇率市场上的反市场预期操作对短期资本流入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的不同时间区间里,反市场预期的人民币汇率操作对短期资本流入数量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两区制特征,不同区制的划分主要以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是否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为依据。相对于正常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时期,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操作对短期资本流入规模的抑制效果更明显。但考虑到汇改以来的短期资本月度平均规模,这种抑制的总体效果仍然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借助加强资本账户管制等手段来抑制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