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6期 刊出日期:2015-06-12
  

  • 全选
    |
    特稿
  • 陈雨露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金融业内大规模集体反思,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实践者达成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即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动态和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必须在全面纳入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予以系统重建。本文在对传统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必须重新回归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通过对现代金融体系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研究,重建宏观经济学长期遗失的“金融支柱”,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统一、理论基础和政策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理论框架。
  • 金融理论与政策
  • 卞志村,胡恒强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1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了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其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央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针对不同经济情况,本文具体分析了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检验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价格型工具在很多方面较数量型工具更优,尤其在短期内更能有效熨平经济波动;但数量型调控却更有利于通货膨胀的稳定。本文认为,我国央行在不放弃数量型工具的同时,应逐渐增加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比例,建立以利率进行短期调控、以货币供应量进行长期调控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 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石德金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2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而企业的风险承担更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证明了不同规模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然后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上升,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下降,而且小企业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敏感性强于大企业。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纳入微观企业风险感知及响应的考量,避免因过度承担风险导致货币政策实际效力与理论效力的偏离。
  • 环球金融
  • 陈卫东,钟红边,卫红,陆晓明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3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IBF)首开在货币发行国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经营本币之先河, 改变了离岸金融市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使用非本币的传统模式。IBF采取账户分离制度创新了“岸”的内涵,离岸中的“岸”已不再与国境等同,而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IBF将欧洲美元市场延伸至美国境内,并且在美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具有过渡、缓冲意义。中国目前状况与美国IBF产生之际相似但又有差异,IBF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功能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而上海自贸区又根据中国国情对IBF做了进一步创新发展。本文尝试分析美国IBF制度设计及发展经验,分析其对人民币离岸市场及上海自贸区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意义,以及上海自贸区对其进一步创新发展。
  • 董有德,谢钦骅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42-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IFS数据库提供的23个新兴市场国家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共56个季度的数据,使用GARCH模型测度了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的幅度,将资本流动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成四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的Probit模型分析了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以及其他变量对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不同阶段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全球市场波动、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和全球流动性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并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
  • 银行业研究
  • 刘婷,郭丽虹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53-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研究表明,银行授信等外部流动性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现金、财务杠杆等内部流动性状况也会影响投资行为。当内外部流动性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其对企业投资的共同影响又是怎样的呢?银行授信是企业的外部流动性来源,财务弹性是企业的内部流动性来源,本文将内外部流动性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银行授信与财务弹性对过度投资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获得银行授信会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而且,同时具有财务弹性和银行授信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同时具有财务弹性和银行授信所引起的过度投资会导致企业业绩的下降。本文的研究既丰富了企业流动性与投资的文献,又深化了企业获得银行授信后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 李丛文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65-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通过建立CAPM统计模型以及固定面板效应估计,实证检验了2007-2013年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证券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短期以及长期β效应,并进行了充分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信贷证券化短期内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但长期来看,系统性风险反而增加,同时银行信贷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效应具有机构异质性。基于分解效应的研究表明,导致风险的增加主要是源于银行体系关联度的放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
  • 金融市场
  • 胡德宝,苏基溶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76-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BSH)为分析框架,采用1995-2011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中国整体及各区域层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通过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传导作用,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中国的FDI流入通过提高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促进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区域的结果发现,FDI对人民币汇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FDI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反向作用,而在中西部,FDI则会使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应大力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印证了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制定我国的引资政策时,一方面应考虑区域差异,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的协调,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福利的提高。
  • 龚金国,史代敏
    国际金融研究. 339(6): 8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金融自由化、贸易强度、市场传染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内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自由化不是中美股市联动的原因,反而还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贸易强度是中美股市联动的主要因素;随着贸易强度的不断增加,中美股市从过去的“彼此独立”阶段过渡到近几年的“相互依存”阶段,或许正是由于中国金融自由化微弱的阻碍作用,使得中美股市的联动性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正相依水平。